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江蘇國企改革出大亂子 黃菊難辭其咎
 
【人民報消息】(亞洲時報記者邱鑫11月4日撰文) 近日中國「國資改革」發生了重大危機。關於國有企業產權轉讓以及管理層收購的腐敗傳聞不絕於耳,正當中央本來打算介入調查出現大量腐敗傳聞的江蘇省之際,該省又爆發工人抗議示威,社會穩定也受到威脅。有意見指,下令加快國企改革步伐的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國副總理黃菊要負上一定的政治責任。

境外媒體報道,從上週開始,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中華路26號的南京分析儀器廠的職工們在廠門口進行靜坐抗議示威,到2004年11 月2日,抗議示威活動已經持續了10多日。報道指出,職工們把工廠的大門關上,搬出許多椅子,擁門而座。工人打出的打標語是「國企改制賣賣賣,領導撈錢快快快」。

據報道,南京分析儀器廠始建於1956年,是中國最早從事自動化設備及分析儀器研製和生產的專業廠。該廠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地處市區繁華中心帶。南京分析儀器廠曾多次爲國家重點國防科研工程項目如兩彈(氫彈、原子彈)爆炸、「神州」號無人宇宙飛船等生產配套儀器。

類似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在南京出現。《中國新聞週刊》10月25日報道,10月15日,位於南京長虹街的南京市玻璃器皿廠正在進行著改制,廠門外貼著標語橫幅:企業改制賣賣賣,廠長洗錢快快快。

該週刊引述江蘇「小康與現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東和表示,該廠用管理層收購方式改制,廠內大亂,工人反應激烈。報道又引述劉東和指出:「標語,橫幅,聚集在一起或低語或憤慨的工人,這似乎成了南京這一輪國企改制最常見的景象。」

外界普遍認爲,南京這類國企職工抗議事件,多跟近日甚囂塵上的國企改革傳聞有關。自十月份黃菊下令要「加快國企改革步伐」後,各類國有企業產權轉讓以及管理層收購有如雨後春筍,但中間卻出現了很多黑箱作業的指控,甚至引來中央媒體以及中央領導的關注。

自從黃菊就國企改革大開中門之後,在江蘇國企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懷疑是黑箱作業的問題。《中國新聞週刊》援引例證指出,深圳一家投資公司打算收購南京中山集團,並與南京產權交易中心簽訂了委託協議書,按公告要求將人民幣2000萬元匯入南京產權交易中心指定賬戶。但是,10天后產權交易中心突然通知中止中山集團公司的整體資產經價轉讓活動。其理由是「中山集團無法提供合作改制的框架協議」。該深圳企業的負責人認爲,南京市國資辦顯然已經內定了中山集團與另一家杭州公司合作。該刊引述江蘇省委黨校教授李炳炎指出,「產權交易中心的公示和競價,有時只是一個擺設。」

有意見認爲,這龐大的國有資產,在部署不周,缺乏監管和運作欠透明的情況下,已經淪爲一班貪官污吏口邊的一塊大肥肉。《中國新聞週刊》援引江蘇省國資委的一份文件指出,截至 2002年末,江蘇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6459.09億元(人民幣,下同),淨資產2026.45億元。而市屬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有 3086.38億元,淨資產969.43億元,均佔全省國資的47.8%。這些市屬企業以南京、蘇州和無錫三市最爲集中。

南京的國企改革問題明顯讓中國總理溫家寶感到不安。《中國新聞週刊》引述不具名的國資官員承認,江蘇部分地區存在產權轉讓監管不到位、協議轉讓較多、國有產權轉讓信息披露不及時、爲趕進度造成流程不規範等問題。

《京華時報》 2004年10月12日曾報道,由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帶隊的國務院國資委調研隊伍將展開國有資產監管和國企改革發展情況的全國大調研。報道指,國資委計劃 10月15日與財政部、監察部和國家工商總局組成國企產權轉讓聯合調查組到南京,對一些重大企業國有股權轉讓進行聯合抽查。

不過,10月 15日,「國資重鎮」江蘇省並沒有等到國務院國資委及財政部、監察部等四部委的聯合調查組。原因是該省的國資「大管家」──江蘇省國資委正在展開一場國資改革中史無前例的「自查行動」。外界有一種意見認爲,江蘇的「自查行動」明顯是該省避免下不了臺而作出的妥協方案;可是,南京仍然出現這樣的抗議,可想而知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在出現了這麼大的亂子後,黃菊的政治責任,立即成爲外界關注的焦點。有一種意見認爲,黃菊這次國企改革,無疑是爲貪官大開綠燈。事實上,一些對工人較爲有利的改革方案。據《中國新聞週刊》,一些企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了改制探索,實行了一種特殊的產權改革方式,由職工集體購買企業20%股份,先獲得經營權,再在接著的數年內再購得全部股份的51%,正式成爲企業的所有者。

可是,2002年4月南京市卻不顧上述方案,開始實施「三聯動」改革,讓之前改制被徹底歸零。2002年初,被形象地稱爲「三聯動」的南京國資改革全面啓動。所謂「三聯動」即:職工身份轉換、資產關係轉換、債務關係轉換。據南京市政府的一號文件《南京市國有工業企業「三聯動」改革工作實施細則》規定,「國有資本的比重逐步調整到 30%左右」,且2004年爲最後時限。

有批評指,黃菊顯然沒有正視江蘇的試點中操作被指欠透明度的問題。江蘇當局訂下的時間表,引起外界很大的反彈。新華社在江蘇省發行的《現代快報》就曾在2003年9月1日刊登一封沒有具名的讀者來信指出:「南京市政府大力推行國企改制的目的是爲了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是爲了招商引資,大力推進南京的經濟發展。那麼爲什麼不能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把國有資產賣個好價錢?爲什麼不能以公平的條件吸引外地資本參與南京經濟建設,實現富民強市、利國利民的目的呢?」

有意見指出,俄羅斯的國企轉製造成了財閥的問題,中國必須引以爲鑑。現時江蘇的亂子已經出現,究竟黃菊會自己出面解決還是會躲起來讓李榮融去扛起問題,將會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4/11/4/33066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