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共極力抹殺俄國人功勞 「神五」總設計師不打自招
 
作者:陳勁松
 
【人民報消息】近期,中國成功發射了首次載人上天的"神舟五號"飛船,標誌著中國航太科技的一大進步。但爲了標榜"政績",激發民衆狂熱的"愛國主義"情緒,當局大肆宣傳渲染,從中夾雜諸多誇張和不實。例如,當局再三強調:"神舟五號"完全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事實上,中國的太空科技完全來源於俄國。

首先,該項載人工程的總設計師王永志,於1955至1961年在前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留學六年,專攻火箭與導彈設計專業。其航太知識全部來自前蘇聯。

其次,俄國訓練了中國首批宇航員。俄羅斯星城航太訓練中心,於1996年11月至1997年11月,爲中國訓練了首批宇航員吳傑和李慶龍,中國的航太訓練中心,正是在吳、李二人回國後,以這二人爲主建立,緊接著,吳、李二人傳授訓練了十多名中國宇航員,包括這次搭載"神舟五號"上天的楊利偉。

再次,中國"神舟五號"酷似俄國"聯盟號"。二者不論外型還是重量,都極爲接近。總共三部分構造中,"神舟五號"與"聯盟號"的無壓艙和軌道壓力艙幾乎完全一樣,微小差別僅僅是位於下部的回收艙,"神舟五號"的回收艙較"聯盟號"的回收艙的尺寸稍大一些。另外,在一旦出事後的打撈作業上,略有創新,如此而已。

爲了掩蓋模仿痕跡,在"神舟五號"發射前,中方刻意立下"所有技術設備必須是中國製造"的原則。比如,中國本來在1995年就悄悄購買了俄國的著陸艙,但卻不直接使用,而是模仿建造了"自己的著陸艙",用於"神舟飛船"。宇航員的挑選也是如此,強調第一次載人上天,一定要載"中國自己訓練的人",於是,功勞最大的吳傑和李慶龍兩人都靠了邊站,反而是他們的徒弟楊利偉被挑出來,並出盡了風頭。事後楊利偉被擢升上校,並在家鄉塑像。

這類"障眼法"顯然是欲蓋彌彰。針對外界有關中國"神舟飛船"模仿俄國"聯盟號"的質疑,總設計師王永志一再出面解釋:雖然俄羅斯對中國的太空計劃有"一些影響",但在很大程度上,"神舟飛船"是我們自己開發的。只是"越看越覺得俄羅斯的飛船有它的優越性。所以,我們就拿它作爲趕超目標。爭取一步到位。"好一個不打自招!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國"神舟五號"發射升空兩天後,俄國"聯盟TMA-3號"飛船再次升空,稍後成功地與16國聯合建造的軌道平臺對接。搭載於該飛船的兩名俄美宇航員卡列裏和福阿萊,將前往國際空間站,替換另外兩名已經在那裏飛行和工作了6個月的俄美宇航員馬連琴科和愛德華.盧,交接後,卡列裏和福阿萊將在太空站工作200天。顯然,總共飛行了21小時的中國"神舟五號",與俄國的"聯盟號"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從前蘇聯算起,俄國宇宙飛船已經載人飛行超過100次,運貨飛船的飛行次數也非常可觀,俄國的航太技術不僅是貨真價實的"自己開發",而且傲視並領先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國際太空站工作的愛德華.盧(原名盧傑),是一名美籍華人。其實,在楊利偉升空之前,已經有四位華裔宇航員成功升空,他們均爲美籍華人。除了盧傑之外,還有王贛駿、焦立中、和張福林。

許多中外專家指出:實際上,中國科技行業眼下處境尷尬,在世界科技競爭力排名榜上連年下滑,"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固然可以滿足一時的虛榮,爲中國科技打一針"強心劑",但並不能根本扭轉中國科技的頹勢和劣勢。 更多人強調:作爲"百年大計",當局應該加大投資長期遭忽視的教育行業,而不是將巨資耗費於這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原題:揭祕「神舟五號」模仿俄國技術〕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10/22/28432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