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BBC透视中国:六四不再是“话题” (图)
 
【人民报消息】透视中国是BBC中文网最近增设的一个栏目。这个栏目每逢星期一更新一次, 由中文网记者魏城和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江迅轮流执笔,主要是围绕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深入报导和探讨。

BBC中文网记者 魏城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大概是指岁月无情,时间总是开世事、公理的玩笑。

没想到,如今世事轮转、公理错位的速度加快,"三十"俩字倒了个个儿,成"十三"了:十三年河东,十三年河西!?

“三十”变“十三”?

以上都是瞎诌,言归正传。今年是中国的"六四"事件十三周年。有人说,十三这个数字在西方是个不吉祥的数字,但中国人不忌讳,除了中共当权者出于"维稳"的政治需要可能对此话题讳莫如深之外,海内外的左右两派华人网民自然少不了在网上就此展开笔战,届时虚拟的电子战场上自会有一番唇枪舌剑,你征我伐。

但也有人预言,十三年过去了,"六四"无论是在中国的政坛上,还是在华人的网坛上,都已经不再是一个"issue"(话题)了,仍然等待"六四"十三周年纪念日前后上网"看戏"的心态,说白了,不是民运人士的自作多情,就是海外记者的无事生非。

如果后一种预测应验,那也是一种颇值得玩味的现象,倒也正好套上了我上述的那番胡诌:十三年河东,十三年河西。

“心结”与“情结”

怎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六四"话题的冷热兴衰。想当初,十三年前,"六四"的枪声一响,杀戒一开,对力主镇压、并借着镇压的势头主控了中共高层的强硬派来说,除了最初得意地挥舞着冒烟的枪筒炫耀、奋勇争夺"镇压反革命暴乱"的"军功"之外,后来却发现势头不妙,纷纷与仍散发着硝烟味道的枪炮拉开距离,"六四"这两个字越来越变成他们的解不开、甩不掉的"心结";对血气方刚、报国心切、原以为能借着八九学潮让中国的民主化"一步到位"的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来说,在瞪着震惊的眼睛看到原以为是"橡皮子弹"的东西击碎了同学的胸膛、也击碎了他们的民主之梦之后,"八九"梦兴和"六四" 梦碎成了他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

相应地,"六四"这个话题在随后的几年中成了海外华人的公开论坛上、中国民间的私下聊天中最热的一个话题,其热度更是随着那些年每年的周年纪念日的临近而不断加温。

当然,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共当权者:除了最初热烈欢呼"平暴"胜利、反复重申镇压必要的"热闹"之外,随后却是官方传媒、"领导讲话"对这个话题的出奇的"冷淡",对"六四"的定性也从"反革命暴乱"一降为"八九春夏之交"的一场"风波",再降为似乎不褒不贬的"六四事件",但每年"六四"周年纪念日临近时,"领导"却一反常态,在不公开的"讲话"中反复叮嘱政法、宣传部门做好防范。原来是,表面"冷",内心"热",脸上"静",心里"慌"。

“话题”与“课题”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转眼间,十三年过去了。那么,这十三年前后中国的政情都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这一次,时光老人开的玩笑有些太残酷了:海外民运人士预测的中共几年倒台的说法都没有应验,小说《黄祸》预言的中国大崩溃也仅仅是作者本人的一场恶梦;邓小平不是毛泽东,江泽民不是华国锋;"四五"平反过程没有在"六四"一事上重演,赵紫阳也恐怕难以在有生之年效法老邓东山再起;中国表面的繁荣升平暂时破解了为官者的"六四心结",知识分子的下海经商也一时开释了为民者的"六四情结" ······

相应地,"六四"这个话题也逐渐由热变冷,从闹转淡。当然,近些年来,"六四"这个话题还有人在提,但提的次数和人数却明显减少:老话重提的人大多局限于海外人气不振的民运人士、国内寥如晨星的异议人士、以及人数不算少但也不太多的那些对政治"情有独钟"的人;老话重提的频率则逐渐降至大约每年一次,当然是在周年纪念日前后。

六四话题渐渐变得不再是"话题",虽然令民运人士和自由派人士痛心疾首,但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一是时间毕竟长了,当年触目惊心的六四血迹如今已被岁月的季风吹干、被时光的流水冲淡,二是中国多少变了,尽管民主化的目标仍然遥遥无期,但邓小平南巡后的全民经商热暂时转移了民众的视线、释放了青年人的精力。

但尽管六四不再是中国人热衷的"话题",民主化却仍然是中国回避不了的"课题",中国在"六四"发生前因不民主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一个都没有真正地解决,最多是暂时掩盖起来或拖滞下去了,虽然并非所有这类矛盾和问题都能在实现民主化之后迎刃而解,但肯定难以在之前彻底消除。

岁月无情、河东河西易位速度加快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海外民运人士声望十三年来由盛到衰的变化。---噢,那是下一集"透视中国"专栏(5月27日)的主题了。这一集的题目是《六四话题不再是"话题"》,那下一集的标题就是《民运人物不再是"人物"》。

至于"六四"前一天的那一集"透视中国"专栏,是我写的"六四"杂谈"三部曲"的最后一集,题目就叫《民主目标仍然是目标》。

(BBC)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5/20/20988.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