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所歸 惟道與義(圖)
 
2023年10月16日發表
 
只關心自身利益,毫不在意百姓福祉、民心民意,這不僅使國家產生巨大內耗,最終導致人民委而去之、衆叛親離的悲慘結局。圖為明 仇英《蕉陰結夏圖》局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人民報消息】《二十四史》中收錄許多集古人智慧的名句警言、道德理念,讓我們能防患於未然,在生活中可以少走一些彎路,非常值得借鑑學習。一起來看以下的名句摘錄。

欲治身,先治心;欲責人,先責己。

譯文:要修身,應先從心靈做起;要想要求別人,首先要求自己。

明朝時的楊翥,平日持身謹慎。有一天晚上做夢,夢到自己在一個園林中遊覽,順手摘下樹上的兩顆李子來吃。醒後他痛責自己說:「這是因為我平時對於義和利認識不夠清楚的緣故,才會夢到偷吃人家園子裡種的李子啊!」他從此更加嚴格修身。

他的一位鄰居,每逢雨天,便將自家院子裡的積水排放到楊翥院中,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說:「總是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鄰居知道後被楊翥的忍讓所感動。

楊翥任禮部尚書時,有一次他家宅院的地基被一位鄰居佔去三尺,家人為此與對方發生爭執,並希望楊翥出面幹預,而楊翥一笑了之,並提筆寫詩作答:「餘地無多莫較量,一條分成兩家牆,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讓三尺又何妨。」

楊翥禮讓、謙和的氣度感化了鄰居,非但不再爭執,反而主動多讓三尺,形成一條六尺寬的衚衕,「六尺巷」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楊翥「反求諸己」善的力量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處理爭端時,願意各退一步,就能化干戈為玉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譯文:立人之道,在於仁與義。

《孟子》、《資治通鑑.卷第二》都有記載: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

「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他們的國家中擁有的不算少,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把利擺在前,那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梁惠王點頭說:「對。」

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譯文:人們內心所歸向的,只有道德和仁義。

這句話出自《晉書.熊遠傳》,是當時大臣熊遠上書給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的諫言。西晉是秦漢後第一個短命而亡的王朝,統一之後迅速由盛轉衰,旋踵而亡。要晉元帝引以為戒。

據史傳記載,南北統一後,西晉統治階層誇耀文德武功,驕奢漸滋,腐化墮落,豪富間競相比闊,以炫人耳目爲能,對民衆疾苦卻視若無睹。

同時,在皇位繼承上陷入嚴重的分裂內鬥,互相討伐徵戰,只關心自身利益,毫不在意百姓福祉、民心民意。這不僅使國家產生巨大內耗,人民常年流離失所,最終導致人民委而去之、衆叛親離的悲慘結局。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確提出「爲政以德」、「寬則得眾」的理念,指出行政法律等治理手段只能從外在規範約束百姓的言談舉止,而德禮代表的道德教化則可以使百姓內心爲之感化而歸服。

孔子舉周公輔佐成王的例子。周公勵精圖治、思賢若渴,前來投奔的人非常多。他有時候洗一次頭,幾次握著散開的頭髮去見客;吃一頓飯,也數次吐出含在嘴裡的食物去接待客人。即使這樣,猶恐怠慢、埋沒了來投奔的賢士。周公以「握髮吐哺」的精神使天下人心所向,四夷賓服。

「握髮吐哺」比喻禮賢下士,求才心切。誰能得人心、得人才,並能正確發揮人才的作用,誰就會由衰而盛,由弱變強;如果失去人心、人才,則會由盛而衰,由強變弱,直至滅亡。齊國名相管仲説「爭天下者, 必先爭人」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周成王為了表達對周公的感激之情,把魯國封給周公的兒子伯禽。

伯禽上任前,周公告誡他說:「聖上讓你治理魯國,你一定要謹守謙恭啊!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則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啊!這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分享:
 
人氣:34,81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