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摄影特别奖得主四岁开始拍照(多图)
 
2008年12月15日发表
 

来自纽约的参赛者Edward Dai(ED)以《正法》勇夺本次大赛最高奖“特别奖”。
(摄影:戴兵∕大纪元)



【人民报消息】由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全球华人摄影作品大奖赛”于12月12日晚在曼哈顿乌克兰研究院(Ukrainian Institute of America)展览厅圆满落幕。来自纽约的参赛者Edward Dai(ED)以《正法》勇夺本次大赛最高奖“特别奖”。

本次大赛评委认为,这幅作品以完整的三角形构图,成功运用夜景光线,反映出坚贞不屈的精神信念的主题,有震撼力。大赛评委伊罗逊说,“这个高高的塔,就好像一把利剑一样,刺破了黑暗的天空。喻意深刻。”

本次摄影赛的优秀奖得主飞雪说,《正法》这张照片最令人印象深刻,它反映了正义的力量。参观影展的观众牟川静谈到自己中意的最佳作品时也称这幅作品好,非常特殊。

高精度图片

Edward Dai的获奖作品《正法》。(图片由Edward Dai提供)

大纪元记者李新在纽约采访了最高奖得主并精采报导了这次采访。报导说,ED向记者坦率、真诚分享了自己对摄影的喜爱,对摄影师职业的理解,和参加此次摄影比赛的感受。他认为,摄影师的责任要像古代的史官一样,记录着真实的历史。以下是访谈内容的录音整理,记者问,ED答。

问:可以谈一谈你的摄影经历吗?

ED:由于我父母都是摄影专家,我从四岁时就开始拍照,七岁开始系统地学摄影。十一岁时通过了中国预备役摄影师资格考试。在中国,我拍过很多名山大川、历史建筑等。

后来我移民新西兰,新西兰的生活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我们全家最初是在一个只有三万人口的小城市里生活,那里的居民非常善良,大家都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快乐生活。

一有空的时候,我就驾车到北岛,南岛,各雪山拍一些风景照片。新西兰的风景可称得上世界上最原始、最美的风景,尤其是那里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我认为,人类真正的生活应该就是这样的。反映在摄影方面,我感觉那几年的生活对我来讲,就是一种净化。

高精度图片

新西兰美景。(图片由Edward Dai提供)

高精度图片

新西兰美景。(图片由Edward Dai提供)

在新西兰,很远的物体你只要把光圈缩小,就都是非常清晰的。景色清亮干净到就像整个空气里都没有尘埃的感觉。在中国大陆,你永远都不可能拍出那么清澈的透视的感觉。

后来我来到纽约一家媒体担任摄影记者,拍摄了大量的有关社会政治,文化体育方面的新闻图片,参与报导08年美国总统大选,采访网球世界名将纳达尔、费德勒等。

高精度图片

网球世界球王费德勒和纳达尔。(图片由Edward Dai提供)

我感到,摄影就是,摄影师整个人的信息都写到了那张照片里,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你整个一生的经历,你拍摄的时候在想什么,这些都写在照片里面了。例如,有些摄影师到了很高程度之后,他一眼就能看出两张照片是不是一个人拍的,因为一切都写在那个照片里,个性、风格全部在里面。

问:你对摄影师这个职业怎么理解和认识的?

ED:我觉得能称得上摄影师的人,应该是一个不怕强权的人。就像古代的史官一样,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记载着一家四个兄弟,他们都是史官,老大写了真实的历史,被当时的暴君皇帝砍头了,然后老二按那个接着写,也被杀了,老三还接着写,又被杀了,最后那个皇帝去问老四,你是不是还要这么写,老四说“是”,我还要这么写,因为我是史官,这就是历史,最后那个皇帝什么也没说,他没有杀老四,就任这个史官去写他的暴政。这就是史官的风骨,一个摄影师,一个纪实摄影师,应该有史官的风骨,不管怎么样,面对谁,都是要真实地去记录一段历史。

其实顶级摄影师和高级摄影师,他们在技术上的差距不是那么大。真正的差距在于对主题的把握,这是真正的差距。所以顶级摄影师只有几位,高级摄影师则有无数。这道鸿沟是很难逾越的。

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他的伟大其实不是技术有多好,因为只有他有战争的照片,他的照片可以感动人,以至感动社会。他去拍诺曼底登陆,别人做不到,他做到了,所以他就是最好的。我觉得这次得金奖的那个拍地震的摄影师(《昂贵的代价》)非常优秀。他敢去那个地方,敢拍那个情景,也敢于投稿,把真实情况披露出来,这是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应该做的。

问:你对那个地震灾难作品有感觉?

ED:是。我觉得拍大地震这种片子,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去面对那些东西。非常难。很多人可能连相机都端不稳,哭的已经连东西都看不清了。好多时候,摄影师其实不是冷血,不是没有感情,不是残忍,他们是真实的去记录这个东西,让别人也看到这些东西,感受此情此景,是符合良知的。照片发表出去之后,很多人都会被感动,就来帮助这些人,来反省这些事。

在纪实摄影里,技术不是掌控一切的东西,主题永远排在技术前面。这张大地震的片子,它真实的表现了地震的灾难主题。

我看过一些报纸上发表的那些四川震灾图片,都是军队怎么救人,总理怎么视察灾情的,很少是以灾难为主题的东西。国外拍地震的大多是以灾难为主题。所以说,这就是一段不完整的历史。历史的悲痛的一面被抹去了。也许中国的摄影师已经记录下来了,却不敢发表或没机会发表,也许很多摄影师根本就没有拍,因为他知道不会发表的,发表了他会遭受迫害,会失去一切,所以他不敢拍。

问:那你认为比赛,是看作品完成的难度,还是看他在各方面的完美性?

ED:都应该看,整体的完美性也要看,完成作品的难度也要看。很多时候,战地摄影作品都是虚的,那也会获奖。因为那种场合很难拍实的。别人可能连拍都拍不回来,所以也要看作品完成的难度。

比如,这里有一张鹤的照片。这张照片很有可能是拿600或800毫米的镜头拍的,而且是在这么一个逆光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焦点的,很难找到这种构图的。没试过的人是不知道这么拍有多难。所谓“无知者无畏”,有人就敢说这个没焦点啦或什么的。

高精度图片

台湾摄影大师吴绍同先生的参赛作品《酣畅》(中)。(摄影:文忠∕大纪元)

作者吴绍同先生是台湾的一位摄影大师,专门拍鹤的。他一直在拍这个主题,所以他对鹤的了解已经很完美了。看他的作品就知道,那个机会有多难遇到,都是抓拍的。他走遍了五大洲去拍这些鹤,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拍风光就是绝对技术和绝对辛苦的体现。你看他技术的细腻程度,整个的细节的描写,那就是技术。费了很多心思拍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这次大赛整体水平还是非常高的。

问:你的获奖作品是怎么拍出来的?

ED:我给那张照片起的名字叫《正法》,因为这两个字包含了很多的东西在里面。

因为我平时就比较注意拍这些,我还拍了很多很多这类题材的照片。拍摄过程中,真正感动我的是法轮功学员所做的一切,很多年纪大的老人,就在街上发传单,风雨无阻地天天都在那里发,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这些人一直坚持着,无怨无悔的。他们舍弃了很多东西,一直在呼吁,一直在救人,体现出了慈悲的力量,我觉得这才是最伟大的主题,是现在最应该被记录的主题,只是很多人没有发现而已。

法轮功学员被迫害的历史,记录了这些伟大的修炼人在逆境中是怎么样做的,他们是如何站起来的,慢慢的把一些事情改变了。

所以,每次看到这张作品,看到正法那两个字时,我都能回想起我拍这个主题,一步步的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了我。我就想通过拍照,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问:你参加这个大赛,有什么感受?

ED:这是第一次全世界华人的比赛,大家有机会互相切磋交流,共同提高。摄影是在西方先开始的一个艺术,但摄影是全人类的财富。这样一个友好的竞赛,虽然有中国大陆的同行投稿,但很多是中国大陆之外的华人。应该有更多的华人参加这场比赛。

中国大陆有很多人非常喜欢摄影,我也经常上中国的那些摄影网站上去看,有很多人水平很高,但是他们可能是因为网络封锁,看不到这个比赛消息,不能来参加。对中国大陆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不是新唐人把这个大赛设计成不公平的,是中共让它变成不公平的。中国很多的摄影师连知道的权利都没有,所以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也许有很多摄影师从不同渠道偷偷的知道了,但是他也不敢来参加,这也是不公平的。

问:你认为这次大赛与别的摄影比赛∕摄影展有什么不同?

ED:我感到这次(大赛)是一次纯正的摄影展。我曾经去看过5月份纽约摄影节的一个摄影展,是现代派的风格,我看到一位被称为摄影大师的作品,就是一个人光着屁股背对着你。我很难理解这张照片的主题是什么。所以我当时看完之后,很难过,摄影都发展成什么样了。但是我看了新唐人的比赛作品后,心里非常高兴。完美的用光,完美的构图,完美的技术,完美的主题,这些正统的东西,才是摄影界应该走的正道。

过去有一句话,每一个摄影师背后,都有无数的胶卷。一个能配上“师”字的摄影师,他得有严格的修养,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有摄影师的风骨。要有一个纯净的思想,才能观察到美,才能表现美。那个拍着光屁股背对着人的“摄影大师”,他要教人家什么东西?为人之师,不能误人子弟。

问:你说的完美的主题,包括什么内容?

ED:摄影的主题,包括的东西很多。比如,记录大自然、人、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温馨、平和、喜悦、快乐的情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总之,就是那些反映真、善、美的主题。在平凡中品味不平凡。◇

高精度图片

大赛特别奖得主Edward Dai(左)和风光类铜奖得主陈国志(右)在颁奖仪式上。
(摄影:戴兵∕大纪元)


***************************************************************

看神韵艺术团美丽的动态图片

神韵艺术团全球巡演时间表及购票全信息

神韵艺术团纽约及新泽西演出时间表,购票请到这儿!


 
分享:
 
人气:16,480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