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特稿】破除進化假說的經典迷思(上)(多圖)
——《透視「進化論」》第二章(上)
 
大紀元特稿:透視「進化論」(大紀元製圖)
【人民報消息】藏在岩石中的化石雖然不開口,可是會說話,它們講述了一個個什麼樣的久遠年代的故事呢? 您知道是什麼東西讓達爾文每次一想到就會感到震撼嗎?您想知道長頸鹿的脖子爲什麼那麼長──真的是爲了去吃長在高處的樹葉嗎? 成年人的扁桃體、松果體和胸腺看似萎縮,真的退化了嗎?您知道做手術割掉它們,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嗎? 2011年,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如果將一隻老鼠關進鐵籠子裏面,把它們愛吃的巧克力放在另一個籠子內,您能猜到在籠子外面的一隻能自由活動的老鼠會做什麼嗎? 您知道英國史上最大的科學騙局是什麼嗎?所謂被假定的「人猿先祖」,最後被證實是什麼物種呢? 進化假說不僅存在着基本的邏輯錯誤,而且本來試圖來證明進化假說的實驗數據和科學事實,甚至也都以失敗告終,這些已經從根本上動搖了它的根基。 不幸的是,在達爾文進化假說的影響下,人們漸漸習慣於不加思考,錯把假說當成真理,誤以爲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是從同一個祖先經過漫長時間漸漸演化、經過「自然選擇」和「生存競爭」留下的優勢物種,形成了當今大千世界裏的衆多生物。進化假說還是影響了人類的科學發展一百多年。 「進化假說」虛構的是一種簡單、線性的關於生命起源的幻象。然而幻象畢竟不能代替真相,那麼生命的真正主旋律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從第二章開始將會爲大家逐步深入剖析。 至於爲何儘管進化假說漏洞百出,它在科學界仍然佔據主導地位一百多年?這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在本系列文章《透視「進化論」》的後續章節我們也會和大家一起持續探討並一步步揭示其中的真相。 一、不是「慢慢演化」而是「突然爆發」 1. 中間物種缺失──達爾文承認的硬傷 進化學說認爲,不同物種間有其發展的親緣關係,一個生物可從一個物種跳到另一個物種。如果進化假說是正確的,整個生物界都是從一種低等生物進化到另一種較高等生物,中間必須經過無數代具有微小差異的中間種類。 這個假設如果是正確的,就應該推導出至少下面兩個結論: 第一,我們把視野放大到當今地球的整個宇宙空間來看,因爲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環境都在不停地變化着,包括氣候變化、二氧化碳增加、環境污染等等,這些生物都應該不停地爲了「適應環境」而在不停「進化」演變物種。 更何況全世界這麼多的生物分別生活在這麼多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之中,所以總會存在正在發生着的、物種變化的中間環節。 可是,事實情況是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各從其類,從各種動物植物到最高級的人類,各種類型的生物都是各從其類,也從沒有看到哪位科學家報告說產生了一箇中間物種。 目前地球上不存在中間物種的事實,達爾文自己在《物種起源》第六章「學說的難點」列出來的四大難點和異議中排在首位。「每種生命的具體形式的獨特性以及它們沒有無數過渡環節混合在一起,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困難……這也許是對我的理論最明顯和最嚴重的反對意見。」⁷⁵ 第二,我們回望地球的歷史,把時間座標退回久遠的年代。 地球上曾有無數生物,它們死亡後,遺體或遺蹟被泥沙掩埋。隨後,在長時間的歲月中,有機物質被分解,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石化成石頭,但它們的形態、結構和一些內部構造被保留下來。同樣,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被保留下來。 這些石化的生物遺體或遺蹟,被人們稱爲化石。通過化石,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動物和植物的樣子,推斷出它們的生活情況和環境,還能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的形成年代和經歷的變化等等。 如果地球生物都是從古老的生物逐漸演變過來的話,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學應該能夠發現證明一個物種「進化」成另一個物種的化石。 舉例說明,如果物種甲真的可以逐漸變成物種乙,應該能發現介於兩者之間「逐漸變化的過渡形態」。同時具有甲乙兩者特徵的化石,被稱爲「中間環節」。 所以,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寫道:「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個『進化』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地球上就已經存在過這樣的東西」,那麼「所有現存物種和滅絕物種之間的中間和過渡環節的數量,一定多得令人難以置信」。⁷⁶(The number of intermediate and transitional links, between all living and extinct species, must have been inconceivably great. But assuredly, if this theory [of evolution] be true, such have lived upon the earth.) 達爾文的意思是說,如果生物真的是從無脊椎到脊椎動物,從魚類到兩棲類、爬行類再到鳥類和哺乳類這樣緩慢逐步進化而來,那麼地球上中間類型的生物化石應該俯首皆是才對。 可迄今爲止,儘管考古學家們一直非常努力地在尋找這樣的中間類型生物,但是並沒有發現這樣的化石。化石的記錄可以說讓達爾文非常失望。 既然是化石,不應該有選擇地沉積,爲什麼就單單缺失了這些中間類型生物化石了呢?更符合邏輯的解釋也許是,這些中間類型的生物從來沒有出現過。 後來,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承認:「(不同化石之間)具有鮮明的獨特性以及它們不被無數過渡環節連接在一起,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困難……那麼爲什麼不是每個地質構造和每個地層都充滿這樣的中間環節?地質學肯定不會揭示任何此類精細逐步演變的有機鏈;這也許是對我的理論最明顯和最嚴重的反對意見。」 (The distinctiveness of specific forms, and their not being blended together by innumerable transitional links, is a very obvious difficulty…… Why then is not every geological formation and every stratum full of such intermediate links? Geology assuredly does not reveal any such finely-graduated organic chain; and this, perhaps, is the most obvious and serious objection to my theory.)⁷⁷ 2. 化石不能證明進化論 中間類型化石的缺失是證明進化假說的最大困難,對進化假說是致命傷。 當時的達爾文推諉於化石記錄的不完整。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科學家們已發現許多保存相當完整的地層,對其中所保存的化石也作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可是中間類型的化石仍難尋獲。 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教授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評估化石的結論是,「如果進化的要意是解釋一種生物可以漸漸改變成爲另一種生物,那麼化石的顯着特徵就是證明了進化沒有證據。」(In short, if evolution means the gradual change of one kind of organism into another kind,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ssil record is the absence of evidence for evolution.)⁷⁸ 英國古生物學家、化石研究權威專家科林‧帕特森博士(Colin Patterson, 1933—1998)⁷⁹,於1962至1993年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工作。1981年他在一次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演講中提出:「你們誰能告訴我任何關於進化的真正證據,哪怕是一件真正的證據?」(」Can you tell me anything about evolution,」 he asked his listeners, 「any one thing, that is true?」) 1979年4月10日帕特森博士發給美國航空航天工程師路德‧桑德蘭(Luther Sunderland, 1929—)一封信件,標題是:「沒有任何一塊化石能證明進化論!!」(Not one fossil of evidence fossil for evolution!!)內容摘錄如下: 「你評論說我的書中缺乏對進化過渡的直接圖示說明,我完全贊同。如果我知道任何化石或生物(能展示進化的過渡),我肯定已經把它們寫在書中了。你建議應該請來一名畫家將這些轉變的過程視覺形象化,但他將從哪裏獲得這些信息?我無法誠實地提供出來,如果我讓畫家肆意發揮,這難道不會誤導讀者嗎?……然而,當他們說不存在過渡性化石時,古爾德和美國博物館的人都很難反駁。作爲一名古生物學家,我非常忙於這些哲學問題,也就是在化石記錄中識別祖先的形態。你說我至少應該『展示一張有每種生物形態來源的化石照片』。我坦率地說──沒有這樣能令我們作無懈可擊的論證的化石,因爲有關祖先和遺傳的陳述,並不適用於化石記錄。」⁸⁰ (I fully agree with your comments on the lack of direct illustration of evolutionary transitions in my book. If I knew of any, fossil or living, I would certainly have include them. You suggest that an artist should be asked to visualize such transformations, but where would he get the information from? I could not honestly provide it, and if I were to leave it to artist licence, would not this mislead the reader? ……Yet Gould and the American Museum people are hard to contradict when they say there are no transitional fossils. As a paleontologist myself, I am much occupied with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of identifying ancestral forms in the fossil record. You say that I should at least 「show a photo of the fossil from which each type of organism was derived.」 I will lay it on the line – there is not one such fossil for which one could make a watertight argument. The reason is that statements about ancestry and descent are not applicable in the fossil record.)
1979年帕特森博士發給桑德蘭的信件:沒有任何一塊化石能證明進化論!!(網頁截圖)
3. 子虛烏有的「人猿先祖」 人在現代生物分類學上,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猿總科(Hominidae)、人屬、人種⁸¹;現代猿在生物分類學上,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猿總科(Hominidae)、長臂猿科(Hylobatidae)⁸²等。 進化假說認爲,人和猿猴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叫「始祖猿」,從這個共同祖先、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人和猿猴分別慢慢演化成現代人或現代猴兩個不同的物種。細化的說法是,人是古猿到能人,再到直立人,再慢慢演變到有思想的智人,最後到現代人。人們將這個觀點通俗地說成「人是猴子變來的」。 從原始靈長類進化到人類的這個理論和視覺圖像,被寫在教科書中一百多年,還有一些聲稱是找到了的「猿人先祖」的考古學證據,然而這些所謂的證據真的存在嗎? 如果我們在高速公路上發現一些七零八落的損壞的零件──後視鏡、輪胎、鐵皮等等,我們有多大把握能證明它們是否來自同一輛轎車?甚至它們可能根本不是來自一輛轎車,而是來自一輛摩托車或皮卡? 大多數化石被發現的時候,都是零零散散的──這裏一塊顎骨、那裏一塊腿骨或者牙齒,然後,科學家們必須弄清楚這些碎片是否來自同一個個體,這個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根據化石的碎片試圖重建原始生命的難度,就像試圖描述只剩下一段殘垣斷壁的建築羣。 可是,學校課堂里老師篤定的語氣和博物館裏關於進化論的骨骼重建模型,會誤導學生和參觀者相信「缺失環節」已經找到。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些重建模型有的已經被證實不是人猿先祖且有的是被拼湊出來的。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NH)裏,從左到右的繪圖分別表示長臂猿、紅毛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和人。(《透視「進化論」》寫作組成員翻拍)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NH)裏,人體模型和黑猩猩的模型被並排展示。(《透視「進化論」》寫作組成員翻拍)
最著名的被認爲是古類人猿和現代人類之間的「缺失環節」的猿人化石,要數尼安德特人、東非露西猿人(Lucy)、印度尼西亞爪哇猿人(Java Man)等。 尼安德特人不是人類祖先 1857年,人們在德國西北部尼安德特山谷的石灰岩洞穴中,發現了一些類似人類頭骨和其它骨頭的一些碎片。隨後,德國波恩的解剖學教授沙夫豪森(Prof. Hermann Schaaffhausen, 1816—1893)對低而窄的前額、幾乎連在一起形成水平隆起的極大眉脊、扁平的圓頂和不同尋常的頭骨尺寸感到震驚。他認爲這些遺骸屬於「一個未開化的、野蠻的種族」,可被視爲歐洲最古老的居民⁸³。 沙夫豪森的觀點得到進化假說擁護者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的支持。赫胥黎一方面承認尼安德特人的頭骨非常接近猿類,另一方面卻仍然認爲可以把它置於從猿猴到人類的進化環節中,認爲找到了猿猴向人進化的中間環節。 1864年,愛爾蘭爵士、解剖學家威廉‧金醫生(Dr. Sir William King, 1809-1886)宣稱那是人類與猿猴之間的猿人,並將其命名爲「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⁸⁴ 然而,同時代的細胞病理學創始人、著名病理學家魯道夫‧維爾嘯教授(Prof. Dr. Rudolf Virchow, 1821—1902)仔細研究之後,認爲那是一個患有關節病的老人的骸骨。維爾嘯拒絕接受把尼安德特人遺骸作爲早期人類的化石證據。⁸⁵ 而且,德國慕尼黑大學動物研究所(Zoolog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unich)的馬特斯‧克凌斯博士(Dr. Matthias Krings)等人對「尼安德特人」骸骨線粒體DNA(mtDNA)高變區I進行分析,發現「尼安德特人」不是現代人的祖先,認爲尼安德特人在沒有爲現代人類貢獻基因的情況下滅絕了。他們的論文1997年在權威雜誌《細胞學》(Cell)上發表。⁸⁶ 之後克凌斯博士再次研究「尼安德特人」骸骨線粒體DNA(mtDNA)高變區II的基因,證實尼安德特人的mtDNA落在與現代人mtDNA相關的系統發育樹之外,進一步支持了1997年的研究結果──「尼安德特人」不是現代人的祖先。論文1999年在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⁸⁷。 總之,來自不同的研究共同否定了「尼安德特人是現代人類的祖先物種」的結論。即使後來的《科學》⁸⁸和《自然》⁸⁹雜誌報導了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基因之間的極其微小的相似性,也並沒改變「尼安德特人」不是人類祖先的結論。 露西不是人猿共同祖先 1974年,人們在東非發現的化石標本「露西」,屬於「南方古猿阿法種」,曾被認爲是人猿的共同祖先。 如果是一個「猿人始祖」的骨架,應該具有介於人和猿猴之間的共同特點。人四肢關節幾乎是直的、伸展的,猴子四肢關節經常是彎曲的。這些在解剖上很容易辨別出來。 可是,紐約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解剖學家傑克‧斯特恩(Jack Stern)和蘭德爾‧蘇斯曼(Randall Sussman)1983年在《美國體質人類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發表文章指出,南方古猿膝部沒有明顯程度的現代特徵,膝關節的整體結構與很大程度的樹棲運動相容,而且它具有典型的樹棲類動物的長而彎曲的手指和腳趾⁹⁰。 雖然當1983年《紐約時報》的文章《露西真的用自己的雙腳站起來了嗎?》發表時,科學家還在爲反對或支持露西直立行走的不同觀點⁹¹爭論,可是當後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被發現之後,露西的真實身份就浮出水面了。 原西澳大利亞大學解剖學和人類生物學教授查爾斯‧奧克斯納德(Charles Oxnard)博士對南方古猿化石進行復雜的計算機分析,結論認爲南方古猿與人類的祖先沒有關係,而只是一種已滅絕的猿類。這一結論於1987年發表在華盛頓大學出版的《化石、牙齒和性:人類進化的新視角》書中。(The australopithecines may well have been sibling groups to both the African apes and humans. This is an idea that would remove the australopithecines from being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uman lineage and would place them unequivocally within an evolutionary radiation. Of these lineages, some, australopithecines, became extinct; some African apes, are almost extinct; only one genus, Homo, survives strongly at the present time.)⁹² 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大衛‧A‧普萊斯蒂德(David Plaisted)教授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網站上發表的文章中引用了斯特恩、蘇斯曼和奧克斯納德三個人的觀點。⁹³ 2012年《科學》雜誌文章分析了南方古猿阿法種個體的肩胛骨化石,發現它保留了攀爬的特徵,是個活躍的攀爬者⁹⁴。 所以衆多證據表明,南方古猿阿法種是一種絕種的猿。露西作爲猿人始祖的地位已經不成立。 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把露西(Lucy)做成了雕像,安上了人的手腳,放在了博物館裏面,讓人誤以爲Lucy就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讓大衆誤以爲人是猴子變來的。 拼湊的爪哇人 1891年,荷蘭內科醫生、解剖學家尤金‧杜巴斯(Prof. Dr. Eugene Dubois, 1858—1940)在印尼爪哇桑吉蘭(Sangiran, Island of Java, Indonesia)河灘內發現一塊頭蓋骨、一塊股骨和三顆牙齒;拼在一起作爲歷史久遠的「爪哇人(Java man)」。 後來,人們對這個標本提出了很多質疑。首先,不清楚這些骨頭是否來自同一物種,很可能是拼湊的。一些科學家認爲杜巴斯的發現只是一隻猿,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爲這是一具患病的現代骨骼,還有一些人認爲是現代人類股骨和猿人頭蓋骨的混合體。劍橋大學的解剖學家亞瑟‧基思爵士(Sir Arthur Keith, 1866—1955)研究發現,最初發現的頭蓋骨顯然來自當今人類,它的腦容量在當今人類腦容量範圍之內。⁹⁵ 被稱爲「病理學之父」的病理學家維爾嘯(Rudolf Virchow)教授在一開始爲發現「爪哇人」而興奮,他親自拜訪了杜巴斯,還邀請他到柏林演講,並在1895年發表了六篇關於這一新發現的論文。儘管如此,維爾嘯還是無法接受把杜巴斯的發現作爲人類進化樹的補充。無可否認,股骨具有原始人的特徵,而頭蓋骨更像猿。他將這些遺骸歸類爲兩種不同的生物,他認爲病態的股骨來自於人類,而頭骨殘骸來自於一隻巨型長臂猿。⁹⁶ 總之,所有這些曾經被人們認爲「人類祖先」的化石──「尼安德特人」和「露西」,已經被認爲不是「人類祖先」;「爪哇人」是不同動物骨頭拼湊出來的東西;還有後文會介紹的「皮爾敦猿人」和「內布拉斯加男子」被發現是欺詐,沒有一個能被證實成爲人和猿猴的古代祖先。 假設的「猿人」先祖,至今根本沒有找到。「人從猴子進化而來」的假設,沒有得到化石的驗證。 4. 沒有恐龍和鳥之間的中間物種 始祖鳥(Archaeopteryx)曾經被認爲是恐龍和鳥類之間的中間物種,被用來證明達爾文進化論。 然而,根據對始祖鳥的研究,始祖鳥的羽毛、骨骼、大腦結構和內耳結構都非常類似於現代鳥類。⁹⁷始祖鳥的內耳結構顯示它具有良好的聽力和平衡感。 北卡羅來納大學動物學系的艾倫‧費杜西亞(Alan Feduccia)還在《科學》(Science)上指出,始祖鳥主要飛行羽毛中的羽片符合現代飛鳥的不對稱模式──不對稱特徵的意義在於表明了它們飛行的能力⁹⁸。這裏說明一下,現代飛鳥的身體輪廓羽毛是對稱的,不對稱性主要體現在飛行羽毛,特別是前緣與飛行氣流緊密接觸的羽片的不對稱性尤其明顯。 這些特徵表明,始祖鳥已經具備了飛行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在進化過程中的過渡階段。 始祖盜龍(Archaeoraptor)化石據稱是自始祖鳥化石以來從肉食恐龍進化成鳥的最佳證據。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地質科學系的蒂莫西‧B‧羅(Timothy B. Rowe)博士對來自中國的早白堊世地層產生的始祖盜龍化石的研究2001年3月發表在《自然》上,羅博士的研究發現所謂的化石是僞造品,是一種恐龍的尾巴和一種原始鳥類骨骼的混合物⁹⁹。 這篇文章的共同作者包括地質​​科學系的科學家理查德‧A‧凱查姆(Richard A. Ketcham)博士和助理研究員馬修‧科爾伯特(Matthew Colbert )博士、前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實驗室的坎布里亞‧丹尼森(Cambria Denison)博士及中國北京中央研究院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學研究所的徐星(Xing Xu)和位於加拿大艾伯塔省德拉姆赫勒的王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的菲利普‧J‧柯里(Philip J. Currie)博士。 因此,衆多證據表明,始祖鳥不是鳥和恐龍之間的中間物種,也不存在兩者之間的中間物種。 5. 化石直接否定「進化假說」 前面我們提到,英國化石專家帕特森博士因爲發現沒有一塊化石能證明進化假說,所以不願意用虛假的化石來誤導大衆。這可以說是帕特森領悟到「進化假說」的錯誤後的一次初步覺醒,那麼美國古生物學家古爾德對化石的研究則是一個更本質的提升。 20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教授斯蒂芬‧傑伊‧古爾德(Prof. Dr. Stephen Jay Gould, 1941—2002)對世界各地的化石從整體上進行重新評估之後認爲,絕大多數生物化石的歷史都包涵兩個與漸進式的進化假說有衝突的特點¹⁰⁰: (1)穩定性:多數物種在地層中出現時,與它們消滅時的外形幾乎是完全一樣的。即使有外形的改變,也都十分有限,並且沒有顯示進化的方向。 (2)突然出現:世界各地調查的結果證實,任何物種並非由「始祖」逐漸改變而來;相反的,各種生物出現時都已經「全部完成」了。 簡而言之,如果進化意味着一種生物逐漸變成另一種生物,那麼化石記錄的突出特點就是缺乏進化證據。 舉個例子,考古學家發現的一種叫「三葉蟲」的古代生物,從6億年到2.6億年前都生存在我們這個地球上,2.6億年之後就消失了。三葉蟲被證明是史前生物中最持久的一種。從發現它到它完全消失中間經過了3億4千萬年,但是三葉蟲還是三葉蟲,它完全沒有出現什麼進化。它居然經過了3.4億年都沒有發生進化直到它自然消失。這也很可能證明進化論是不存在的又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 所以,化石不但不能支持進化假說,而且還深度質疑了「慢慢演化」的可能。
化石的穩定和突然出現否定了進化假說。(大紀元製圖)
6. 寒武紀化石提示:生命大爆發 約5.41億至4.854億年之前的寒武紀標誌着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 在寒武紀之前,沒有複雜的動物,化石記錄非常稀少。1909年在加拿大的伯基斯頁岩中,人們發現了大量寒武紀時期的海洋動物化石。這些化石包括20至35個不同門類的生物,如節肢動物、腕足動物、蠕形動物、海綿動物和脊索動物等。已知有超過17,000個物種倖存至2.5億年前的二疊紀。這個現象被稱爲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 Life』s Explosion)¹⁰¹。 寒武紀標誌性的節肢動物是三葉蟲。三葉蟲有扁平的、分段的、鍍層的身體,這有助於在捕食者越來越多的海洋中保護它們。三葉蟲有許多品種和大小,長度從1毫米到超過2英尺(0.6米)不等,被證明是最成功和最持久的史前動物之一。
5億年前的三葉蟲在石頭上的印記。三葉蟲的意思是三個葉,是已滅絕的海洋蜘蛛形節肢動物的化石羣,屬於三葉蟲綱。(Merlin74/Shutterstock)
寒武紀種類衆多的化石(MarcelClemens/Shutterstock)
考古學家在中國澄江化石羣的研究中也發現類似的現象,證實了生命的突然出現。他們在澄江發現了5.3億年前許多不同種類的動物化石,包括海綿、水母、觸手類、蟲類、天鵝絨蟲、腕足類、各種節肢類以及最高等級的脊索或半脊索動物。¹⁰² 根據達爾文進化假說,生物應該經歷長期緩慢的演化過程,累積微小變異,並通過自然選擇逐漸進化爲新的「屬」、新的「科」和新的「門」。考慮到寒武紀時期出現的大量物種,它們必然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但爲什麼化石記錄中沒有完整地記錄下這些過程呢?化石記錄應該是隨機的,爲什麼恰恰缺失了寒武紀之前的過渡環節呢?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事實上,很可能是由於生命起源的方式不是漫長演化,而是一個突然出現的事件,可能真的存在着一個所謂的「生命起源」時期。 1972年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教授古爾德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古生物學家尼爾斯‧埃爾德里奇(Prof. Dr. Niles Eldredge, 1943—)共同提出「間斷平衡理論(punctuated equilibrium)」,認爲物種經歷長期停滯,然後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經歷孤立事件,如重大地質災難的形成,發生快速變化,然後保持長時間穩定性,在此期間生物體幾乎不會發生進一步的變化¹⁰³。 總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確實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事件,毫無疑問,這個發現已經給進化假說帶來了重要挑戰。 7. 線粒體DNA研究:人類和大部分動物年齡相同 超市裏每種物品都有條形碼,作爲識別它們的標誌;與之類似,地球上不同物種之間的鑑別也有位於基因上、能代表這個物種標誌的條形碼,稱爲DNA條形碼(DNA barcoding),這種DNA條形碼依賴於基因組的短的、高度可變的區域。 對動物物種的鑑定,通常採用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亞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I, COI)基因作爲通用DNA條形碼序列。¹⁰⁴ 2018年《人類進化》雜誌上發表了來自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高級研究助理馬克‧斯托克爾(Mark Stoeckle)和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大衛‧塞勒(David Thaler)的一篇研究論文,他們與全世界數百名研究人員對100,000個動物物種、來自美國GenBank數據庫中的500萬個基因快照的研究發現,根據同一物種不同個體的COI區域的核苷酸多樣性,就可以計算出這一物種最早出現時的年齡。¹⁰⁵ 這項研究最令人吃驚的結果也許是,對於地球上的大部分物種來說,DNA條形碼的COI遺傳多樣性「大致相同」。也就是說,今天地球上十分之九的物種,包括人,鳥、魚、熊等,都是在10萬到20萬年前形成的,而不是像進化樹描繪的那樣慢慢演變而來的。 這個研究被多個主流媒體網站轉載,包括雅虎、英國追蹤最新科學資訊的「物理網」(Phys.Org)¹⁰⁶。法新社記者馬洛‧胡德(Marlowe HOOD)對研究者做了專訪並發表了評論文章,認爲生物物種突然大量出現的這一發現與進化論假說所認爲的「物種通過演變慢慢產生」是截然不同的。研究者之一大衛‧塞勒受訪時,把它稱爲「達爾文的困惑」。 PhyOrg¹⁰⁷的另一篇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文章指出,這項研究的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從基因的特點來看,很難找到「中間物種」──物種之間進化的墊腳石。塞勒博士接受採訪時表示:「達爾文理解『中間物種缺失的原因』仍然是個很大的難題。」 塞勒博士補充道:「這項研究是一種新方法,表明物種是『序列空間中的島嶼』。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狹窄的、非常具體的共識序列,就像我們的電話系統有簡短的、獨特的數字代碼來區分城市和國家一樣。」 塞勒博士還說:「如果個體是恆星,那麼物種就是星系。它們是浩瀚空序空間中的緻密星團。」 《進化雜誌》(Evolution News & Science Today)的一篇評論文章則以「人類和動物(大部分)年齡相同?」爲標題,彰顯了與進化假說截然不同的關於生物起源的發現¹⁰⁸。 而這個研究似乎與寒武紀生物突然大量出現的現象顯示了一個共同的規律──也就是說生命似乎總是在某個時期突然大量出現,而不是慢慢演化出來的。 人類需要認真審視並研究這個問題,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接納、吸收或提出新的理論,才能更好地找到生命起源的真正答案。 8. 化石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通常動植物死亡後的屍體很快就會消失,因爲食腐動物和微生物很快就會把它們分解掉。大量的動植物化石之所以被保存下來,是因爲這些化石在死後很快被埋葬。除非迅速掩埋,而且接下來很快發生了石化作用,否則多數生物的遺體將無法保存。 化石現象其實正好提示了災難事件的存在。地質學的記錄表明災難性事件是存在的,有化石的地質學年代,可能正好是發生災難的年代。¹⁰⁹(詳見《第八章》) 2021年11月8日,《The Deseret News》報紙發表了題目爲Why this 300 million-year-old fossil discovered in Utah has the paleontology world buzzing的文章¹¹⁰,報導了在猶他州的峽谷地國家公園出土了一個清晰的、3億年前脊椎骨骼遺骸的化石,約1.5英尺(45.72釐米)長,有着類似哺乳動物的脊椎骨,比最古老的恐龍化石還要早5,000萬年。按照達爾文的進化假說,最早有脊椎的哺乳動物是出現在約2.05億年前早侏羅世的摩爾根獸¹¹¹,可是它的身長只有10釐米,和一隻家鼠差不多大小。3億年前怎麼會出現這個這麼巨大的脊椎動物呢? 按照進化假說,人類從植物、動物、猿人、巧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等慢慢「進化」而來,直到大約在公元前1萬年左右新石器時代出現現代人¹¹²。可是地質學發現,提示在早期人類出現之前的更久遠年代,就已經存在人類的腳印,讓人們越來越困惑¹¹³。(詳見《第八章》) 總之,寒武紀化石證明的生命大爆發的現象、線粒體DNA研究所發現的人類和大部分動物在地球上產生的年齡相同以及上述3億年前出現巨大的脊椎動物等等這些事實,構成了對達爾文進化假說有力的衝擊。 化石不但不支持進化假說,而且似乎還在講述着另一種生命起源的故事,這個版本不同於達爾文版本的「漸進演化」的概念。 地球上的生物物種不太可能像達爾文所講的那種單一、線性、慢慢演化而來,用那種模型難以解釋科學家的發現,科學家的發現一致性地提示──地球上生命的產生更可能是類似一種多次、重複、爆發式的模式。 也就是說,在非常久遠的年代,生命爆發式產生之後,因遇到災難性事件而滅絕;然後再次產生,再次滅絕,往復循環,這樣似乎才能比較合理地解釋上面所陳述的各種科學研究發現。(待續) 參考文獻: 75. Darwin, Charle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London: J. Murray, 1859. https://www.vliz.be/docs/Zeecijfers/Origin_of_Species.pdf 76. Darwin, Charle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London: J. Murray, 1859. https://www.vliz.be/docs/Zeecijfers/Origin_of_Species.pdf 77. Darwin, Charle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London: J. Murray, 1859. https://www.vliz.be/docs/Zeecijfers/Origin_of_Species.pdf 78. Phillip E. Johnson. Darwin On Trial. Used with permission of Phillip E. Johnson and Regnery Gateway Publishing Co. Electronically Enhanced Text (c) Copyright 1993 World Library, Inc. Copyright 1991. http://maxddl.org/Creation/Darwin%20On%20Trial.pdf 79. Paul A. Nelson. News and Commentary. Origins & Design 17:1. Colin Patterson Revisits His Famous Question about Evolution http://www.arn.org/docs/odesign/od171/colpat171.htm?fbclid=IwAR0jfWBP88HUDXwOJUrxu4hbTjO3hTzQPrcUYMjD-s3gm5lb007MCyl24kc 80. Colin Patterso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Luther Sunderland, Darwin』s Enigma: Fossils and Other Problems, 4th edition, 1988, 88-90. 81. Groves, C.P. Wilson, D.E. & Reeder, D.M..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3rd ed.).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8018-8221-0. LCCN 2005001870. OCLC 62265494. OL 3392515M. NLC 001238428. http://www.departments.bucknell.edu/biology/resources/msw3/browse.asp?id=12100795 82. Linda J. Lowenstine, Rita McManamon, Karen A. Terio. Editor(s): Karen A. Terio, Denise McAloose, Judy St. Leger, Pathology of Wildlife and Zoo Animals. Academic Press, 2018, Pages 375-412, Chapter 15 – Apes. ISBN 9780128053065,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805306-5.00015-8. 83. Rosen G. (1977). Rudolf Virchow and Neanderthal ma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1(2), 183–187. https://doi.org/10.1097/00000478-197706000-00012; https://sci-hub.st/10.1097/00000478-197706000-00012 84. Walker, J., Clinnick, D., & White, M. (2021). We Are Not Alone: William King and the Naming of the Neanderthal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23(4), 805-818. https://doi.org/10.1111/aman.13654 85. Rosen G. (1977). Rudolf Virchow and Neanderthal ma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1(2), 183–187. https://doi.org/10.1097/00000478-197706000-00012 86. Krings, M., Stone, A., Schmitz, R. W., Krainitzki, H., Stoneking, M., & Pääbo, S. (1997). Neandertal DNA sequences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Cell, 90(1), 19–30.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00)80310-4 87. Krings, M., Geisert, H., Schmitz, R. W., Krainitzki, H., & Pääbo, S. (1999). DNA sequence of the mitochondrial hypervariable region II from the neandertal type specim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6(10), 5581–5585. https://doi.org/10.1073/pnas.96.10.5581 88. Benjamin Vernot Joshua M. Akey ,Resurrecting Surviving Neandertal Lineages from Modern Human Genomes.Science 343,1017-1021(2014). DOI:10.1126/science.1245938; https://sci-hub.st/10.1126/science.1245938 89. Prüfer, K., Racimo, F., Patterson, N. et al.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a Neanderthal from the Altai Mountains. Nature 505, 43–49 (2014).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2886; https://sci-hub.st/https://doi.org/10.1038/nature12886 90. Stern, J. T., Jr, & Susman, R. L. (1983). The locomotor anatomy of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60(3), 279–317. https://doi.org/10.1002/ajpa.1330600302; https://sci-hub.st/https://doi.org/10.1002/ajpa.1330600302 91. Sandra Blakeslee. May 3, 1983. The New York Times. DID LUCY ACTUALLY STAND ON HER OWN TWO FEET? https://www.nytimes.com/1983/05/03/science/did-lucy-actually-stand-on-her-own-two-feet.html 92. Oxnard, C.E. Fossils, Teeth, and Sex: New Perspectives on Human Evolution, ISBN: 9780295963891. https://books.google.ch/books?id=8fdoQgAACAAJ. 1987,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https://archive.org/details/fossilsteethsexn1987oxna/page/n9/mode/2up?q=australopithecines. Commented by David A. Plaisted. Problems with Lucy and Skull 1470 http://www.cs.unc.edu/~plaisted/ce/lucy.html 93. David A. Plaisted. Problems with Lucy and Skull 1470. http://www.cs.unc.edu/~plaisted/ce/lucy.html. Accessed on June 2 2023. 94. Green, D. J., & Alemseged, Z. (2012).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scapular ontogeny, function, and the role of climbing in human evolu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338(6106), 514–517.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227123 95. Java Man. (2023, February 9). New World Encyclopedia, Retrieved 23:52, June 3, 2023 from 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p/index.php?title=Java_Man&oldid=1099870 96. Rosen G. (1977). Rudolf Virchow and Neanderthal ma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1(2), 183–187. https://doi.org/10.1097/00000478-197706000-00012 97. Alonso, P. D., Milner, A. C., Ketcham, R. A., Cookson, M. J., & Rowe, T. B. (2004). The avian nature of the brain and inner ear of Archaeopteryx. Nature, 430(7000), 666–669.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2706; https://sci-hub.st/https://doi.org/10.1038/nature02706. 98. Feduccia, A., & Tordoff, H. B. (1979). Feathers of Archaeopteryx: Asymmetric Vanes Indicate Aerodynamic Function. Science. https://doi.org/1021; https://sci-hub.st/10.1126/science.203.4384.1021 99. Rowe, T., Ketcham, R. A., Denison, C., Colbert, M., Xu, X., & Currie, P. J. (2001). Forensic palaeontology: The Archaeoraptor forgery. Nature, 410(6828), 539–540. https://doi.org/10.1038/35069145 100. Phillip E. Johnson. Darwin On Trial. Used with permission of Phillip E. Johnson and Regnery Gateway Publishing Co. Electronically Enhanced Text (c) Copyright 1993 World Library, Inc. Copyright 1991. http://maxddl.org/Creation/Darwin%20On%20Trial.pdf 101. Cambrian Period. National Geographic.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article/cambrian 102. Rafferty, John P.. 「Chengjiang fossil sit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2 Nov. 2015,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Chengjiang-fossil-site. Accessed 29 June 2023. 103. Stephen Jay Gould. American paleontologist.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Stephen-Jay-Gould 104. N Hebert, P. D., Cywinska, A., & Ball, S. L. (2003).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0(1512), 313-321. https://doi.org/10.1098/rspb.2002.2218 105. M.Y. Stoeckle, D.S. Thaler. Why should mitochondria define species? Human Evolution. Vol. 33; n. 1-2 (1-30) – 2018. DOI: 10.14673/HE2018121037; https://phe.rockefeller.edu/wp-content/uploads/2018/12/Stoeckle-Thaler-Final-reduced-002.pdf 106. Marlowe Hood. Sweeping gene survey reveals new facets of evolution. MAY 28, 2018. https://phys.org/news/2018-05-gene-survey-reveals-facets-evolution.html 107. Rockefeller University. Far from special: Humanity』s tiny DNA differences are 『average』 in animal kingdom. MAY 21, 2018. https://phys.org/news/2018-05-special-humanity-tiny-dna-differences.html 108. New Paper in Evolution Journal: Humans and Animals Are (Mostly) the Same Age? Evolution News. June 8, 2018, 2:00 PM https://evolutionnews.org/2018/06/humans-and-animals-are-mostly-the-same-age/ 109. Britannica, The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catastrophism」.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4 Jun. 2013,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catastrophism-geology. Accessed 8 May 2023. 110. Amy Joi O』Donoghue. Why this 300 million-year-old fossil discovered in Utah has the paleontology world buzzing? Rare creature found in Utah』s 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 Nov 8, 2021, 8:24pm CEST. https://www.deseret.com/utah/2021/11/8/22770397/rare-fossil-canyonlands-national-park-petrified-forest-paleontology-discovery-reptile-mammal 111. Polly, Paul David. 「Morganucodo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2 Oct. 2018, https://www.britannica.com/animal/Morganucodon. Accessed 29 June 2023. 112. Tattersall, Ian. 「Homo sapien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6 May. 2023,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Homo-sapiens. Accessed 4 June 2023. 113. McNutt, E. J., Hatala, K. G., Miller, C., Adams, J., Casana, J., Deane, A. S., Dominy, N. J., Fabian, K., Fannin, L. D., Gaughan, S., Gill, S. V., Gurtu, J., Gustafson, E., Hill, A. C., Johnson, C., Kallindo, S., Kilham, B., Kilham, P., Kim, E., DeSilva, J. M. (2021). Footprint evidence of early hominin locomotor diversity at Laetoli, Tanzania. Nature, 600(7889), 468-47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87-7 《透視「進化論」》寫作組△ 點閱【透視「進化論」】系列文章。 前言 第一章:進化論是未經證實的假說(上) 第一章:進化論是未經證實的假說(下) 第二章:破除進化假說的經典迷思(上) 第二章:破除進化假說的經典迷思(中) 第二章:破除進化假說的經典迷思(下) 第三章:分子生物學否定進化假說(上)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6/29/76547.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相關文章
 
更多文章導讀
 
 
 

1. 「就等那個日子」 面對暴政709律師家庭「勇敢活下去」(圖) (154,519次)

2. 紐時:中共視宗教爲反革命勢力 雲南改造清真寺引爆衝突(圖) (136,542次)

北京大學一人舉牌反專制標語 被校方保安帶走
3. 北京大學一人舉牌反專制標語 被校方保安帶走 (134,524次)

爲
4. 爲"編程隨想"自由呼喊 貝震穎失聯(圖) (128,616次)

恒大未按期交屋 大量業主聚集抗議(圖)
5. 恒大未按期交屋 大量業主聚集抗議(圖) (127,556次)

安徽村鎮銀行爆雷 儲戶拉橫幅維權(圖)
6. 安徽村鎮銀行爆雷 儲戶拉橫幅維權(圖) (126,883次)

作家章詒和被禁出國 官員提前告知(圖)
7. 作家章詒和被禁出國 官員提前告知(圖) (126,668次)

李和平律師被逼離京 成都遭邊控(圖)
8. 李和平律師被逼離京 成都遭邊控(圖) (126,582次)

陝西人權律師常瑋平 遭判刑3年半(圖)
9. 陝西人權律師常瑋平 遭判刑3年半(圖) (126,576次)

天津碧桂園業主維權 官方不給答覆(圖)
10. 天津碧桂園業主維權 官方不給答覆(圖) (126,235次)

北京警察強闖王全璋住所 恐嚇逼遷(圖)
11. 北京警察強闖王全璋住所 恐嚇逼遷(圖) (126,160次)

端午節 安徽儲戶聚集合肥銀行討存款(圖)
12. 端午節 安徽儲戶聚集合肥銀行討存款(圖) (126,155次)

謝陽老父病危 家屬申請視頻會見被拒(圖)
13. 謝陽老父病危 家屬申請視頻會見被拒(圖) (125,929次)

反對上海封城 季孝龍尋滋罪開庭(圖)
14. 反對上海封城 季孝龍尋滋罪開庭(圖) (125,700次)

余文生被京警增加罪名 禁止律師會見(圖)
15. 余文生被京警增加罪名 禁止律師會見(圖) (124,820次)

烏克蘭小故事:「對不起,我偷了你的車」
16. 烏克蘭小故事:「對不起,我偷了你的車」 (124,704次)

17. 王滬寧統戰碰壁 網友中指革命顛覆官宣 (112,359次)

欲蓋彌彰,遺體火化數據缺失暴露中共國染疫死亡人數巨大(圖)
18. 欲蓋彌彰,遺體火化數據缺失暴露中共國染疫死亡人數巨大(圖) (110,540次)

另外空間我姐夫戴着鐐銬(圖)
19. 另外空間我姐夫戴着鐐銬(圖) (102,149次)

德國人嫖娼,習近平患性病(圖)
20. 德國人嫖娼,習近平患性病(圖) (97,653次)

曾與死神擦肩過 好萊塢明星髮型師的人生(圖)
21. 曾與死神擦肩過 好萊塢明星髮型師的人生(圖) (95,775次)

精彩視頻:他穿越了過去與未來 看到宇宙的起源
22. 精彩視頻:他穿越了過去與未來 看到宇宙的起源 (95,365次)

習近平讓全世界都翻烙餅(圖)
23. 習近平讓全世界都翻烙餅(圖) (90,542次)

驚爆!秦剛內部講話錄音 要和美國背水一戰(視頻)
24. 驚爆!秦剛內部講話錄音 要和美國背水一戰(視頻) (89,182次)

小笑話:習近平爲何全票當選(圖)
25. 小笑話:習近平爲何全票當選(圖) (86,750次)

26. 誰是罪魁--驚動中南海的北京爆炸案(圖) (85,431次)

薄一波中南海發飆親歷記(圖)
27. 薄一波中南海發飆親歷記(圖) (85,155次)

28. 乾淨世界好爸爸攝影大獎 網友熱烈響應 作品精彩感人(多圖) (82,886次)

29. 美報告踢爆:COVID零號病人竟是石正麗得意門生(圖) (81,847次)

亞投行公關主任逃離中國 帶來最大公關危機(視頻)
30. 亞投行公關主任逃離中國 帶來最大公關危機(視頻) (79,804次)

中共若發動戰爭 那末日就鐵定來臨
31. 中共若發動戰爭 那末日就鐵定來臨 (79,547次)

32. 北京廣州武漢等地染猴痘人數突增 疑似在民間快速傳播(圖) (79,245次)

小笑話:想當年 江澤民爲何讓宋祖英離婚(圖)
33. 小笑話:想當年 江澤民爲何讓宋祖英離婚(圖) (78,477次)

金無怠的絕望 露出中共的鐵石心腸 (圖)
34. 金無怠的絕望 露出中共的鐵石心腸 (圖) (77,315次)

35. 恐懼讓中共再出醜 梅西專訪直播爆笑 (76,384次)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