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人有善愿 天必佑之(图)
 
静远
 
2022年7月3日发表
 
陆九渊祈雨得雨、祷雪下雪,正是其为民祈福的善德所感召,正可谓「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人民报消息】陆九渊,宋朝金溪(今江西临川)人,曾任国子正教,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任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时,慨叹靖康之难的惨痛事件,和力主抗金之士共谋恢复失地,并上书朝廷陈述五论:「一论恢复失地,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因此触怒朝中权贵,落职还乡。 宋光宗即位后,陆九渊任荆门知军。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金兵南侵压境,陆九渊见荆门没有城墙,腹背受敌,于是,他「乃请于朝而城之」,修筑了城墙。他「厚风俗」,严格实行保伍之法,境内盗贼因而远避而去;兴办学堂,并亲自讲授儒家经典,境内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外地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税收日增。 他到任时当地已久不下雨,他便设坛亲自祷告祈雨,随即下雨。上元日(正月十五日)率属下举行「为民祈福」的仪式,随即下雪。一年后社会风气即大变,民心皆向善。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宰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教诲谆谆的结果,可作地方长官效法的榜样。」 陆九渊一生热心教学,无论是政务之余还是回归家乡,皆从事办学和传道授业活动。他尊重德性,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拯民济世。他认为学儒最终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道」,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下功夫。他名望很高,「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 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邀请陆九渊在其办的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孔子《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详加析释,发挥义理,畅达透彻,听众感动泪下。朱熹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认为足以医治当时学士长久隐藏在内心的病根,又请陆九渊书写讲义,将讲义刻石以作纪念。 陆九渊在「义利之辨」中说:儒家以义利判君子小人,其核心问题是辨志。志于「利」者,必被「利」所趋;志于「义」者,则以「义」为行为的准则,所以为学之要在于立志。他联系到当时科举取士选拔人才的制度说: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而很多为学者却只注重做文章的技艺,及是否投有司之所好,甚至有唯利是图者,「喻于利」则与圣贤的教导背道而驰了。 陆九渊指出,为克服这些蔽害,必须提出「立志」,以「义利之辨」来决定做人的标准,不以科场得失为目标,去名利之念,以圣贤为志,以治平自任。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无论是读书,还是考科举,都是为了义、为了公,而不是为了利、为了私。他认为,以这种态度来问学,才得「正学」。 陆九渊以德教化,每次讲学时听者云集,以至有感动泣下者,可想其心若非与道相应,何能如此?可知其一生事迹,为学圣贤之道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征。至于他祈雨得雨、祷雪下雪,则正是其为民祈福的善德所感召,正可谓「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分享:
 
人气:32,70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