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活的倍棒!男孩出生時中風 大腦皮層缺1/4(圖)
 
齊禪
 
2021年4月19日發表
 
地球上的人類怎麼能研究明白神的作品?最新發表的一項罕見病例研究顯示現代醫學家對人體的認知完全是錯誤的。

【人民報消息】世界上有太多神奇的真實故事存在,人解釋不了,就不承認不相信,至今如此。其中,世界上最完美的是人體,連外星人都羨慕、妒忌,想得到,但絕對不可能得到。人體是怎麼來的?聖經中有講述,是神造的。神在哪裏?在另外的人肉眼看不到的層層宇宙空間中。用人的話說,就是在天堂。 據我得知,人的主元神(主意識)、副元神(副意識)一起從孃胎裏生出來。主元神是披着那個肉身來的,而副元神是不進入世間的,始終在另外空間,人看不見他,但人能感覺到他有時在做事,而且做的非常好,那就是人說的「靈感」來了。 我有一位朋友是位護士,副元神(副意識)特別強,值夜班那天,她會提前睡在值班休息室裏,到交班的時候,那位準備下班的護士來敲門,我的朋友睡的很沉,她的副意識回答道:知道了。但又睡了一個多小時,到了後半夜,那位交班護士急的團團轉,又一次去敲門,這次她醒了,非常不好意思,使勁問:爲什麼你不叫我?那位交班護士剛開始不語,被問急了,才回答說:我叫你了,你說知道了。我的朋友很尷尬,她確實不知道,但是人家說確實是回答了。 我另外一位在美國的朋友因爲連續上班非常疲倦,竟然兩次在高速公路上開着車睡着了,醒來時還在開着車,被驚出一身冷汗。後來再感到疲勞時就大聲唱歌,唱歌不管用,就把車停下來睡一小覺。 我下面要講的是一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柳葉刀-神經病學》雜誌(April 2021)上。這項研究成果與上面的幾個小故事有些關聯,所以羅嗦了一會兒。有什麼關聯呢?就是人的肉身缺乏什麼零件,並不等於人的主元神(主意識)受損。 這項研究成果是這樣的:最新發表的一項罕見病例研究顯示,美國一位男孩直到13歲才知道自己的大腦缺了一部份,如今已經22歲的他仍過着正常生活。他的治療團隊認爲,這個離奇的案例凸顯了大腦對自我重塑的非凡潛力,尤其是在生命早期。 報導說,最早發現丹尼爾-卡爾(Daniel Carr)身體有異常,是在他七年級的一場棒球賽上。當時教練注意到丹尼爾在外場的防守策略很有效,但很不尋常。丹尼爾右手戴手套,但在棒球迎面而來時,他卻總是脫下手套、雙手抓住球,用左手擲球,然後再重新將手套戴回右手。 教練告訴丹尼爾的母親凱莉-卡爾(Kellie Carr),「丹尼爾接球和投球的速度比大多數用傳統方法的孩子都要快。但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左手,這太不可思議了。」 經教練這麼一說,凱莉也意識到,丹尼爾確實有很多肢體上的「怪癖」。比如平日裏他用右手時,時常有些笨拙;大約一歲時,他走路不穩,總是往左傾斜,不過這個現象很短暫;而且,丹尼爾一直都是左撇子,這在他嬰兒時期就已經很明顯。 爲了尋找答案,凱莉多次帶着兒子就醫,分別看過兒科醫生、骨科醫生以及物理治療師,但都無功而返。 直到2012年秋天,丹尼爾13歲那年,在找到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副教授尼科-多森巴赫(Nico Dosenbach)時,他們得到了震驚的初步診斷。尼科博士告訴他們,「我們還需要做更多檢查,但我認爲,丹尼爾嬰兒時期的中風是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 作爲母親,凱莉說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兒子還發生過中風。 診療團隊在詳細回顧丹尼爾病史時注意到,他在剛出生時就經歷了長達3周的病毒感染。儘管感染源不明,但當時丹尼爾呼吸困難、進食不佳、嘔吐、腹瀉和持續嗜睡,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待了大約一週,接受了靜脈輸液和輸血。然而診斷測試並沒有顯示中風的跡象。最終他康復出院,並沒有出現其它嚴重的健康問題。 尼科說:「這是我所見過的沒有死亡或沒有遭受嚴重身體和精神殘疾的兒童中最嚴重的中風。」 然而,現年22歲的丹尼爾卻過着非常正常的生活。這是咋回事呢? 報導說,丹尼爾的核磁共振掃描顯示,嬰兒時期的嚴重中風損傷了他的大腦兩側。與思維、情感、記憶和高級功能有關的大腦區域中,大量組織明顯喪失,但丹尼爾似乎並沒有出現認知、記憶或情感方面的問題。 核磁共振掃描掃的是什麼?是人間的肉體。可主宰人的肉身的是存活在另外空間的主意識,有時副意識也會幫忙。所以,醫學界的專家與先進儀器檢查出來的問題往往與實際有很大差異。 報導說,丹尼爾接受了結構核磁共振檢查,以檢查大腦解剖和病理,尼科還使用了精確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來了解丹尼爾的大腦是如何自我重組的。結果發現他的部份大腦結構消失了,大腦皮層(cortex)幾乎缺失了四分之一。按照這個診斷,丹尼爾豈不應該是個半傻嗎? 但丹尼爾從小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長大上學,和朋友們一起打棒球、橄欖球和踢足球。他還獲得了一所技術學院的副學士學位,如今每週工作5天,從事汽車修理技術工作,爲卡車改造柴油泵。(文/齊禪)△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154,10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