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九十(圖)
 
宋寶藍
 
2020年8月31日發表
 



事不在大小,貴在持之以恆,貴在善始善終。

【人民報消息】黃庭堅爲勸勉弟弟做事慎始慎終,特別寫了《贈元發弟放言》短文送給他。全文曰:「虧功一簣,未成丘山。鑿井九階,不次水澤。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濟濡其尾。故曰時乎,時不再來。終終始始,是謂君子。」這篇短文不到50字,卻引用了四個典故。

虧功一簣 未成丘山

「虧功一簣,未成丘山」大意是說堆積一座山丘,就因差最後一筐土石而不能成功。這句話從《尚書.旅獒》演繹而來,原文是「爲山九仞,功虧一簣」。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姬發伐紂後建立周朝,史稱西周。武王大封宗親和功臣,將弟弟姬奭封在召地(今陝西岐山西南),時人尊稱姬奭爲「召公」。有一年,西方的旅國向武王進獻一隻名犬「獒」。召公恭賀武王得此珍犬,並提醒武王勿要玩物喪志,因此特意寫了一篇《旅獒》。

召公爲武王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一個人要修築九仞高的土山,每天辛苦挖土,挑了一筐又一筐。然而,就在最後一筐土的時候,他不想幹了,結果這座九仞高的山,只因少了一筐土而修不成。以此提醒武王勤政愛民,注意從細節上培養善行,由小積大,從而成就大德。

周人舉行隆重的祭祀時,需要搭建一座高臺,高臺的高度不一,有的可能是九仞。登上高臺祭祀神明,以表敬畏和虔誠。修築高臺是件苦差事,可能累到不想幹了,認爲少一筐土也無所謂。這種欺心行爲,別人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神明知道。只差了那麼一點兒,然而對神明的敬畏之心,無愧天地的坦誠之心已經打了折扣。這是對「爲山九仞,功虧一簣」的另一種解讀。

鑿井九階 不次水澤

「鑿井九階,不次水澤」從《孟子.盡心上》中的一句話演繹而來。孟子曰:「有爲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爲棄井也。」

一個人做事譬如挖井,一直鑿了九軔(八尺爲一軔)之深都還沒有看到泉水。儘管之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這雙眼睛對外界表象的執着,使他得出錯誤的結論,以爲這裏根本沒有水,從而輕易地否定自己的苦心,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

或許,他只差那麼一點功夫,就會大功告成。當他放棄時,不僅水井沒有鑿成,之前所有的努力也付諸東流。

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百里者半九十」典出《戰國策.秦策五》。戰國時期有一無名之士向秦王進言,根據《戰國策》記載,這位無名氏出言犀利,大膽敢言。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秦王的二個缺憾,說他做不到「勝而不驕、敗而不忿」這二點,就難以有王者作爲,所以他懇請秦王能夠深思,戒掉這二個缺點。

爲使秦王更好地理解,無名士引用《詩經.大雅.蕩》名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抱着美好的初衷,都有個好的開頭,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終。比如,過去晉國大卿智伯(智襄子)滅掉了範氏、中行氏,又圍攻晉陽,志意驕盛的他想着滅掉趙國。結果,智伯爲韓、趙、魏三家所滅,成爲三家笑柄。

吳王夫差攻打越國,把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又在艾陵一戰中戰勝齊國,吳王可謂聲威赫赫。後來,在黃池主持諸侯會盟時,吳王對宋國蠻橫無禮,殺其大夫,囚其婦人。最後,吳王被勾踐所擒,死在幹隧。

魏惠王也曾盛極一時,伐楚伐齊均是大勝,又令韓、趙二國臣服,惠王邀請十二國諸侯齊聚孟津,朝拜天子。然而,惠王卻落得被秦國所囚的下場。

智伯、夫差、惠王三人都曾建立赫赫功勳,名望盛極一時。只因不能慎始慎終,國亡身滅,招致慘敗的局面。

秦王出兵攻破宜陽,佔領三川,天下策士都震驚得不敢再言;秦軍屢屢進兵相逼,使東、西二週疆界屢屢更改,各路諸侯不敢聚在一起策劃反秦。秦王又奪取黃棘,致使韓、楚二國不敢進兵。這位無名之士看到了秦王常常表現出驕傲的情緒,於是引用「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勸告秦王,最後的一段路所剩不長,但要走好卻很難,他慨嘆「末路難行」。全程爲一百里,有人走了九十里,剩下十里沒有走完,只相當於走了百里的一半。

無名氏以史實爲例,勸說秦王應當兢兢業業,善始善終,以免步夫差、智伯之後塵。

小狐汔濟濡其尾

「小狐汔濟濡其尾」出自《周易》最後一卦「未濟」,卦辭:「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小狐狸要渡河,因水流湍急,牠在水中艱難行走,顛簸掙扎,連尾巴都打溼了。倘若牠不能勉力而行,只能面臨滅頂之災。濟,渡河的意思。「未濟」卦則以狐狸渡河不成,比喻事情失利,未能成功。

這個典故用意很廣,根據《史記》記載,戰國時期,楚國太子熊橫入秦國爲質子。公元前302年,在一場打鬥中,熊橫失手殺了秦國一位重臣。爲逃避秦國責罰,太子逃回母國,因爲此事,秦、楚二國關係惡化。

楚懷王去世後,太子熊橫即位,是爲楚頃襄王。秦國數次出兵攻打楚國。楚國接連失去城池,楚頃襄王被迫遷都至陳縣(河南淮陽)。秦國接連奪下楚國城池,並未停止用兵,又命大將白起連手韓、魏二國,再次攻打楚國。

面對大軍壓境,楚頃襄王派辯才出衆的公子黃歇(春申君)出使秦國。黃歇爲阻止此事,特意修書一封,向秦昭王分析戰事利弊,爲政得失。黃歇分別引用《詩經》和《易經》典故,他說:「《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

黃歇借《詩經》詩文,婉轉地表達出他的觀點,秦國出兵攻打楚國,看起來好像不錯,但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他又以狐狸涉水爲例,闡述凡事開始都很容易,但要取得好的結果並不是易事。

秦、楚二國都是當時的強國。如果秦國攻楚,必會兩敗俱傷。那些已經臣服秦國的韓、魏等國便會坐等漁翁之利。黃歇勸說秦昭王,不如強強結盟,即秦、楚二國聯合共同攻打他國。黃歇成功說服昭王,使楚國解除了危境。秦昭王停止伐楚,阻止白起出徵,並派使臣給楚國送去大禮,由此二國結盟。

黃庭堅這篇短文引經據典,短短几句話囊括數千年曆史,諸家經典。他殷切地勸勉弟弟,勿要荒廢光陰,時間一旦逝去,就不會重來,懂得善始善終,才能稱爲君子。

(參考數據:《尚書》、《周易》、《孟子》、《戰國策》、《史記》)△

(有刪改)

 
分享:
 
人氣:18,00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