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徐徐夏日 話說扇面畫(圖)
 
紫翎
 
2019年6月7日發表
 



畫中一容貌清秀少女手持團扇。清 許良標《芭蕉美人圖》。

【人民報消息】扇子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自上古時期出現,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扇子隨着朝代發展,由最初的障面、遮陽擋風、納涼,逐漸形成在扇面上題詩作畫,其雅緻精巧的構造與書畫藝術的結合,逐步匯入中國畫的發展大潮。

扇面畫尺幅雖小空間無限

「扇面畫」主要有團扇和摺扇兩種,爲便於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稱爲扇面。「扇面畫」在唐代已經時興,宋元廣爲流行。至明清以來,文人墨客莫不精於此道;及至清末民初,已成爲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

書畫作品中,無論是中堂、橫幅,或是長卷、立軸,抑或精緻的冊頁、斗方,皆爲方形。扇面畫卻以特殊的圓形、橢圓形、拱形等曲線構造爲主要型制,產生迥然不同的審美品味,既活潑靈巧又精緻典雅。尺幅雖小,空間無限。

扇子的功能是多元的,不僅具有消暑驅熱的實際作用,也承載了文化上的內涵。在戲劇裏,它成爲一種表明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重要飾物和道具: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手持的那把羽毛扇,已成爲智慧、人品的特別象徵;風流、儒雅的小生手執摺扇;活潑、俏皮,輕撲流螢的小姐、丫鬟手執團扇;媒婆的手中不斷搖動着一把大蒲扇,強調了三姑六婆的形象特徵。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饋贈親友,始於三國魏晉。在素絹團扇上作畫的最早記錄,見諸於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主簿楊修爲曹操畫扇,不小心滴下了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是文獻記載中首位在扇子上題字的書法家。其子王獻之則是開畫家畫扇之風的重要人物。

《太平廣記》記載,王獻之擅長繪畫,一次他爲將軍桓溫畫扇,因爲筆誤,畫成了烏駁牛,又書《駁牛賦》在扇子上,書畫一體,極爲精妙。

團扇畫開啓中國小品繪畫的先河

宋代以前的扇畫皆指團扇畫,宋朝的扇畫也多是團扇形式。如:宋徽宗趙佶《琵琶山鳥圖》,梁楷《秋柳雙鴉圖》,夏圭《松溪泛月圖》,林椿《梅竹寒禽圖》,馬和之《月色秋聲圖》,李嵩《夜月看潮圖》,張茂《雙鴛鴦圖》等。此時團扇繪畫逐漸由宮廷流傳到民間,題材涵蓋了花鳥、山水、人物等畫科。

團扇畫幅比較小,畫法亦十分細膩,這種在團扇上畫畫的雅習,開啓了中國小品繪畫的先河。如趙伯驌的《風檐展卷》,描寫士大夫優雅清閒的生活形態,畫中還畫有端茶的茶童,畫旁還有清高宗乾隆的題字:「常言開卷胥有益,其益公私亦自殊。不識風檐沉思者,心於爲己爲人乎。」題得好,小得好,精緻之極。

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後又與摺扇齊名,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團扇一般由面、框、柄和流蘇墜飾四大部份組成。扇墜是裝飾,而面、框和柄三者則是必要組件。團扇扇面採用絲織的絹素,可以分爲素絹、金(銀)絹和色絹三類,稱爲「紈扇」或「齊紈扇」。團扇的扇框與柄的材質也甚講究,有骨、玉、象牙等,一般以竹和木爲主。扇框與柄的用料通常一致,框用竹,柄也用竹。框若加漆,柄也加漆。雕漆則比較精細貴重,有「體漆」和「剔紅」之分。

摺扇又有「懷袖雅物」的別稱

摺扇一名「折迭扇」,又名「聚頭扇」;收則折迭,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扇面中,紙本扇面是應用最廣的一種扇面,可隨身攜帶,可隨時拿出來展示、欣賞,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稱。

中國古代的文人、藝術家喜歡在扇面上畫畫、寫字,既可用來美化、裝飾,又可抒發情感,在扇面上展示才氣,抒發情懷,或互贈扇畫留念,這都是古代儒雅文士的生活藝術。宋朝著名的畫家范寬、蘇東坡,明代的著名畫家仇英、唐伯虎,清代的吳昌碩、石濤,以及當代的徐悲鴻、齊白石等都曾在扇面上作畫。畫家在扇面小品畫裏多求直抒胸臆,心態輕鬆,簡潔而自然,因此,也可說是一種自娛的最佳形式。

摺扇有四個邊,一般由左右兩條直線和上下兩條弧線組成,扇面上寬下窄。在扇面上繪畫要考慮扇面的外形,構圖安排景物時,往往先在扇面上畫出淺淺的水平線,以免景物隨扇子弧線傾斜。但在特殊情況下,景物也會順着扇面弧線彎曲來佈局。通常在作畫完畢之後,要提上詩詞或畫名、落款,再加鈐印。題字分橫豎題兩種,豎題依斜線斜寫;橫題則依弧線。文字書寫因扇面上寬下窄,爲避免下方過度擁擠,大多一行多字、一行少字。

中國扇面畫,已逐漸發展爲欣賞用的藝術品;以字畫入扇面,賞心悅目,帶給人美的感受。它是一種融合生活實用與美學欣賞價值的精美工藝品。炎炎夏日,緩緩欣賞扇畫之美,細細品味、咀嚼其中的意蘊與內涵;心靜了,蟬鳴滿耳間,薰風徐徐……。△

 
分享:
 
人氣:30,58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