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熏风徐徐夏日 话说扇面画(图)
 
紫翎
 
2019年6月7日发表
 
画中一容貌清秀少女手持团扇。清 许良标《芭蕉美人图》。

【人民报消息】扇子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上古时期出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扇子随着朝代发展,由最初的障面、遮阳挡风、纳凉,逐渐形成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其雅致精巧的构造与书画艺术的结合,逐步汇入中国画的发展大潮。 扇面画尺幅虽小空间无限 「扇面画」主要有团扇和折扇两种,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称为扇面。「扇面画」在唐代已经时兴,宋元广为流行。至明清以来,文人墨客莫不精于此道;及至清末民初,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书画作品中,无论是中堂、横幅,或是长卷、立轴,抑或精致的册页、斗方,皆为方形。扇面画却以特殊的圆形、椭圆形、拱形等曲线构造为主要型制,产生迥然不同的审美品味,既活泼灵巧又精致典雅。尺幅虽小,空间无限。 扇子的功能是多元的,不仅具有消暑驱热的实际作用,也承载了文化上的内涵。在戏剧里,它成为一种表明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重要饰物和道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手持的那把羽毛扇,已成为智慧、人品的特别象征;风流、儒雅的小生手执折扇;活泼、俏皮,轻扑流萤的小姐、丫鬟手执团扇;媒婆的手中不断摇动着一把大蒲扇,强调了三姑六婆的形象特征。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馈赠亲友,始于三国魏晋。在素绢团扇上作画的最早记录,见诸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主簿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滴下了墨点,就顺势画成一只苍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是文献记载中首位在扇子上题字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则是开画家画扇之风的重要人物。 《太平广记》记载,王献之擅长绘画,一次他为将军桓温画扇,因为笔误,画成了乌驳牛,又书《驳牛赋》在扇子上,书画一体,极为精妙。 团扇画开启中国小品绘画的先河 宋代以前的扇画皆指团扇画,宋朝的扇画也多是团扇形式。如:宋徽宗赵佶《琵琶山鸟图》,梁楷《秋柳双鸦图》,夏圭《松溪泛月图》,林椿《梅竹寒禽图》,马和之《月色秋声图》,李嵩《夜月看潮图》,张茂《双鸳鸯图》等。此时团扇绘画逐渐由宫廷流传到民间,题材涵盖了花鸟、山水、人物等画科。 团扇画幅比较小,画法亦十分细腻,这种在团扇上画画的雅习,开启了中国小品绘画的先河。如赵伯骕的《风檐展卷》,描写士大夫优雅清闲的生活形态,画中还画有端茶的茶童,画旁还有清高宗乾隆的题字:「常言开卷胥有益,其益公私亦自殊。不识风檐沉思者,心于为己为人乎。」题得好,小得好,精致之极。 团扇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又与折扇齐名,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团扇一般由面、框、柄和流苏坠饰四大部份组成。扇坠是装饰,而面、框和柄三者则是必要组件。团扇扇面采用丝织的绢素,可以分为素绢、金(银)绢和色绢三类,称为「纨扇」或「齐纨扇」。团扇的扇框与柄的材质也甚讲究,有骨、玉、象牙等,一般以竹和木为主。扇框与柄的用料通常一致,框用竹,柄也用竹。框若加漆,柄也加漆。雕漆则比较精细贵重,有「体漆」和「剔红」之分。 折扇又有「怀袖雅物」的别称 折扇一名「折迭扇」,又名「聚头扇」;收则折迭,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扇面中,纸本扇面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扇面,可随身携带,可随时拿出来展示、欣赏,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称。 中国古代的文人、艺术家喜欢在扇面上画画、写字,既可用来美化、装饰,又可抒发情感,在扇面上展示才气,抒发情怀,或互赠扇画留念,这都是古代儒雅文士的生活艺术。宋朝著名的画家范宽、苏东坡,明代的著名画家仇英、唐伯虎,清代的吴昌硕、石涛,以及当代的徐悲鸿、齐白石等都曾在扇面上作画。画家在扇面小品画里多求直抒胸臆,心态轻松,简洁而自然,因此,也可说是一种自娱的最佳形式。 折扇有四个边,一般由左右两条直线和上下两条弧线组成,扇面上宽下窄。在扇面上绘画要考虑扇面的外形,构图安排景物时,往往先在扇面上画出浅浅的水平线,以免景物随扇子弧线倾斜。但在特殊情况下,景物也会顺着扇面弧线弯曲来布局。通常在作画完毕之后,要提上诗词或画名、落款,再加钤印。题字分横竖题两种,竖题依斜线斜写;横题则依弧线。文字书写因扇面上宽下窄,为避免下方过度拥挤,大多一行多字、一行少字。 中国扇面画,已逐渐发展为欣赏用的艺术品;以字画入扇面,赏心悦目,带给人美的感受。它是一种融合生活实用与美学欣赏价值的精美工艺品。炎炎夏日,缓缓欣赏扇画之美,细细品味、咀嚼其中的意蕴与内涵;心静了,蝉鸣满耳间,熏风徐徐……。△

 
分享:
 
人气:32,070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