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三國演義》演繹了"義"(圖)
 
2018年11月9日發表
 
三國之「義」,主要在劉備、關公、張飛,「義」首先體現在對道、對德的堅守, 也就是追隨「道德、正義」才是真「義」,而對惡者的追隨是助惡爲虐。

【人民報消息】《三國演義》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亂世紛爭中,人們該何去何從?何爲天道?什麼是行爲標準?是從道德來劃分的。 三國之「義」,主要在劉備、關公、張飛,「義」首先體現在對道、對德的堅守,也就是追隨「道德、正義」才是真「義」,而對惡者的追隨是助惡爲虐。 劉備非常仁義,在羣雄混戰中,弱小的他急需立足地之時,陶謙三讓徐州,劉備終是不要。至後來陶謙病危,去世前以手指指心而死──明志請劉備接受徐州牌印。陶謙安葬後,徐州衆軍也請劉備接受牌印,劉備還是固辭,次日,徐州百姓哭拜請劉備執掌徐州,劉備才接受。劉備之「義」是尋常之人無法做到的。 關公之義在於對劉備這個真「仁義」者的忠誠及對結義兄弟的忠誠,他忠的是仁義,這其實是對道德的堅守。後人說關公義薄雲天,關公之義還體現在「知恩必報」、「言而有信」、「有始有終」、「玉雖碎不能改其白」、「死不屈節、視死如歸」。 「屯土山約三事」是關公與曹操的戰爭中被困於土山走投無路而做的選擇,三事是:「降漢不降操」、「曹操按照漢皇叔的俸祿來養贍、禮待劉皇叔的二位夫人」、「但知劉皇叔去向便當辭去」。關公當時對勸降的張遼說:「兄有三便,吾有三約。若丞相(曹操)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三罪而死」。 三罪指的是張遼的勸降之言:「劉關張結義誓同生死,如果關公不降曹操,則必死,死了就無助劉備及有負盟誓」、「劉備託家眷與關羽,如關羽戰死,則劉備家眷無所依賴、而負劉備依託之重」、「不思與劉備匡扶漢室,徒欲成匹夫之勇,安得爲義?」 關公的「三約」忠誠的是劉備、張飛和漢室,始終沒變。假如沒有這三約而降,就是變節了。曹操爲了收買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封官加爵、送美女服侍。但是欲、錢、權、色都無法惑亂關羽,錢、物被關羽送到劉備夫人的獨院裏封存、美女被關羽送去服侍劉備夫人,在得知劉備去向後,關羽反覆向曹操辭行都被避見,萬般無奈投書曹操相府、掛官印於住所、沒帶任何曹操的封賞,只帶着先前的20餘隨從保着劉備的兩位夫人千里投奔劉備。 赤壁之戰中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鎮守華容道,他在立有生死軍令狀的情況下、還是思曹操厚恩而選擇報恩釋放了曹操,這做法在歷朝歷代都是行得通的,因爲關羽只是還曹操的恩。 曹操清楚仁、義、道、德的內涵,所以他敬佩仁義之士。 張飛之「義」是其所言:「忠臣寧死而不辱,大丈夫豈有事二主之理」,這是他首次面對從曹營歸來的關雲長時所講的話。張飛之義「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耿直、簡單。也如他罵呂布爲「三姓家奴」──呂布姓呂,後拜丁原爲義父,後殺了丁原而投奔董卓並拜其爲義父,後爲了貂蟬美色而殺了董卓,最後敗於曹操爲其所殺。 人世間是沒有完人的,所以劉、關、張三位義士的行爲也有缺陷,但這就是已經做的很好的人了,爲後人演繹了「義」的含義……△

 
分享:
 
人氣:36,19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