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不畏艰险 励精图治(图)
 
罗真
 
2015年3月22日发表
 
汉宣帝平息霍家谋反一事后,面临各种艰难险阻,他刻苦学习,振奋精神,力求把国家治理好。

【人民报消息】 不畏艰险 励精图治 纪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昭帝一生英明,可惜年纪太轻就死了,没有留下子嗣。于是,重臣霍光立昌邑王为帝,后来又因昌邑王为人昏暴,霍光把他废掉,另立刘询为帝,史称汉宣帝。 纪元前68年,霍光因病去世。汉宣帝开始掌握大权,发现霍光的亲族中有人想谋反。宣帝果断地采取行动,将霍氏一门逮捕入狱,抄斩。 汉宣帝平息霍家谋反一事后,面临各种艰难险阻,他刻苦学习,振奋精神,力求把国家治理好。 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年),字次卿,是汉武帝的曾孙。其祖父戾太子,巫蛊之祸后父母皆遇害,刘询自幼长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他在位期间,十分注重吏治。又爱好黄帝、老子及刑名之学,励精图治,选贤用能,故而贤相、良吏辈出。 汉宣帝发现贤臣魏相能恪尽职守,就充分信任他,让他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造福。他直接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对各级官员进行严格审查;还降低盐价,提倡节俭,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汉书•魏相传》记载:「宣帝日亲万机,励精图治,教谕群臣,查核名实,而委魏相总领众职,堪称上意。」 他减免田赋,发展生产,做到使人民安居乐业。他设置西域都护,加强东西方联系,又加强边防,使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露二年(前52年)入朝献贡,臣服敬佩。 《汉书》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可谓中兴!」(事据《汉书》) 接受正确意见 从善如流 春秋时,楚国是个大国,不断兼并周围小国。郑国是个小国,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郑悼公时,郑国同晋国签了盟约,受到晋国的保护。 不久,楚国进攻郑国,晋国便以栾书(人名)为元帅,率领大军前去援助郑国。两军遭遇,没想到楚军不敢与晋军厮杀,打都没打,就撤退而回。晋军不想白跑一趟,准备乘机侵入楚国的蔡地。 楚国得了这个消息,就立刻调动附近申、息二地的驻军,准备迎击。 这时,晋将赵同、赵括认为应该仗着优势兵力,欲进军南下,占领蔡地。因此,催请栾书赶快下令进攻楚国。栾书将要表示同意时,中军佐(官职名)知庄子(人名)、上军佐范文子和中军将韩献子却都不同意。 他们三人一致认为:「我们是援救郑国、反对侵略而来的,是正义之师。现在,侵略者(指楚国军队)既己撤退,我们却借此攻楚,抢夺蔡地,这样引起的战争必然使我们担当不义的罪名,也就一定不能取胜。我们大军去打楚国两个小地方的部队,即使打胜了,也没什么光荣的。但是如果失败了,那就太丢人现眼了。」 栾书觉得他们说的话很有道理,决定停止攻打蔡地,撤军回晋。 当时主张南侵攻蔡的将士占多数。有人问栾书:「主张撤兵的只有知庄子等三人,而大部分人都想打,您为什么不听从多数,而听从少数人的意见呢?」 栾书说:「他们三个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就是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我听从他们的意见,难道不对吗?」于是下令退兵。 由于栾书善于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于是有人赞扬他「听从好的主意,就像流水那样顺当而自然。这样做是多么恰当啊!」(原文是《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栾书讲的「三个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就是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见。」这是至理名言,掷地有金石声! (事据《左传》)△

 
分享:
 
人气:20,675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