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奇石隱藏的天機你不能不知(圖)
 
2014年3月4日發表
 
石頭表面的印記看似符號,但也許是遠古人類留下的天機。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甄卿之報導)2011年10月6日,古藺縣東新鄉姚家村發現一塊奇石,吸引了無數關注的目光。這塊從耕地中挖出的石頭,不但本身材質十分特別,上面的神奇符號更是罕見。 奇石上是「字」或是「符號」難斷定 在古藺縣東新鄉姚家村村主任鄒國康院子裏,一塊石頭靜靜的躺在草叢中。從外表上看,也沒什麼特別。 然而,當老鄒將石頭翻過來時,面上星羅密佈的神祕符號立刻引起了衆人的注意。這些字元圖案大小不一,最大的有五六釐米,最小的一二釐米,深度約一毫米左右,排列毫無規律。 「就像天書一樣,根本不曉得上面寫的什麼!」老鄒說。有不少人都慕名前來解讀這塊奇石,但誰也沒說出一個讓大家信服的結論。 根據瀘州市博物館爲副調研員謝荔表示:石頭可基本確認爲巖化石,距今歷史久遠。而石頭上面的符號並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雕刻上去的,而作者應該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遠古人類。 謝荔介紹,「巖化石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是當時人類對周圍環境一種抽象的記錄,比如對動物、植物以及事情的描述,是表現生活場景的一種方式,並不是自然形成的。」但是進化論說人類是由猴子演化來的,我們從歷史課本讀到新石器時代的「人」還是猿人,他們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智慧留下這些生活記錄。難不成是遠古的人類留下來的天機? 說到奇石,不能不介紹在最負盛名的貴州「藏字石」 。 2.7億歲的巨石崩裂驚現「中國共產黨亡」

中國共產黨亡(貴州省平塘縣掌布鄉「藏字石」風景區門票圖案)
2002年6月在貴州境內發現了2.7億歲的「藏字石」,五百年前崩裂的巨石斷面內驚現六個排列整齊的大字「中國共產黨亡」,其中那個「亡」字突出的大。 黔南州平塘縣掌布鄉桃坡村掌布河谷風景區,全長6公里,有奇山、奇水、奇石、奇洞、奇竹、奇樹、奇魚等景觀。景區距縣城63公里,有公路直達,交通便利。景區內有一塊神奇的「藏字石」,體積約100立方米,說起「藏字石」的發現,還是2002年6月,都勻國際攝影博覽會推薦該景區爲攝影採風點,原任村支書王國富在清掃景區時,無意中發現一巨石上有「產」、「黨」兩個大字,他把長期堆放在巨石旁的秸稈搬開後.發現石壁上隱約出現酷似「中國共產黨亡」六個橫排大字,字體勻稱方整,每字約一尺見方,筆劃突出於石面,如浮雕。 前來探奇的遊客先後給它取了「天書」、「藏字石」、「太陽石」、「神石」等名稱,「藏字石」成了掌布河谷風景區的「七奇」之首,令人稱奇叫絕。但是沒有人敢提那第六個字「亡」,紛紛報導前五個字「中國共產黨」,但每一個親眼觀看的人都心知肚明。 北京專家考察結論: 「藏字石」已有2.7億歲 2003年8月中旬,平塘縣邀請了貴州省地質專家到掌布作考察,寫出了詳細考察報告,認定「藏字石」是從河谷左岸陡崖上墜落下來的一塊巨石,在陡崖上仍可看到崩塌巖體留下相應凹槽,崩塌巖體墜地後,分裂爲左右兩塊巨石,「中國共產黨亡」幾個大字就清晰的顯現在右邊巨石的內側斷裂面上,由此得名「藏字石」。這幾個大字中的「亡」字特殊的大。 隨着「藏字石」知名度的不斷擴大,不少人擔心省專家鑑定的權威性不夠。三個月之後,應平塘縣委、縣政府的邀請,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土、著名地質學家李廷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專家劉寶君,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國土資源部國家地質公園評委、著名古生物學專家李鳳麟等15人組成的「貴州平塘地質奇觀-中國名家科學文化考察團」,於2003年12月5日至8日深入掌布河谷重點對「藏字石」進行實地考察。 專家一致認爲,掌布河谷景區「藏字石」上的字位於距今2.7億年左右的二疊統棲霞組深灰色巖中。字的均勻排列現象,雖是極其罕見的小概率,但均可從地質科學特別是沉澱地質學上得到解釋和說明,「藏字石」上至今未發現人工雕鑿及其它人爲加工痕跡,堪稱世界級奇觀,具有不可估量的地質研究價值。 這次考察,有20多家包含平面媒體及電視臺記者隨團採訪報導,包括人民網、新浪網、東方網、搜狐網、雅虎、新華網等互聯網在內的100多家報紙、電視、網站轉發了這一科學考察活動消息。但沒有一個人敢報導自己看到了第六個字──「亡」! 「奠共產黨碑記」 位於貴州省平塘縣掌布鄉桃坡村有一條行人通往「藏字石」的路,讓人稱奇的是,路上一棵傳壽已五百年的古楓樹竟於「中國共產黨亡」景區擬建前夜,無風無雨,巨大的古楓自斷身裂。 目擊者說,經查發現古楓體內蛀蟲遍佈,腐敗至極。此事記載於古楓遺址處《古楓碑記》。這棵古楓和中共現狀何其相似,而《古楓碑記》豈不是《奠共產黨碑記》? 巨石崩裂墜地五百年到2002年才被人發現是塊天機盡泄的「藏字石」,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是沒有未來的。真正愛惜自己生命的人應該明白,要想保住平安,就必須遠離禍源。 △
 
分享:
 
人氣:96,22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