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爲中共政治服務的「樣板戲」
 
林輝
 
2012年2月2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樣板戲,指的是一批創作於中共建政後,主要反映並服務於中共政治立場的戲劇和作品,可以說是京劇的一個變種,其政治意義遠遠超過文藝價值。樣板戲的創作在文革時期達到了頂峯,迄今中共仍在一些中小學中推廣學唱樣板戲。

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日,在中共建政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的基本是傳統京劇。到了1956年3月至4月的京劇演出大會上,有約五十出現代京劇演出。這些現代京劇沒有了傳統服裝,沒有了行當的區分,工農兵成爲了主要角色。此外,唱的雖然是京劇唱腔,但卻加上了西式的和聲,傳統京劇漸漸失去生存空間。

在1964年舉行的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的開幕式上,北京市長彭真提出了五個方針:京劇現代戲要爲社會主義服務、爲工農兵服務、要重點演活人戲,即是有利於社會主義、有利於對敵鬥爭的現代戲、要把革命內容和京劇藝術風格融合、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敵人,即反對京劇改革的人。

同年,舒模的文章《京劇音樂更好地爲社會主義服務》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方針,即要創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創造性地運用並豐富京劇的板式,並提出音樂工作者要深入工農兵的生活,改造思想,加強政治修養。

而最終將京劇定型的是江青。在1964年至1966年間,江青曾親自組織、參與、經手一些作品的改編、排練等後期加工的部份工作,其結果是八億人民只剩八臺戲,即五出「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以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及交響樂《沙家濱》。

1967年5月23日,在紀念毛《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週年當天,樣板戲在北京各劇場同時上演。毛先後多次率政治局成員出席觀看,以此給予強勁的政治支持。

5月29日,中共中央發表了《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創作座談會紀要》,將上述五出「革命現代京劇」和「革命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濱》標榜爲「樣板」,這就是「八大樣板戲」的由來。紀要還要求全國的表演藝術都要仿效這八套樣板戲。

其後,在江青組織下創作的京劇《龍江頌》、《平原作戰》、《盤石灣》、《杜鵑山》,芭蕾舞劇《沂蒙頌》及《草原兒女》,鋼琴伴唱《紅燈記》等,也得以側身樣板戲之列。

以上樣板戲具有如下的特點:創作具有「三突出」的特點,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着力刻畫正面人物如何成爲階級鬥爭中的英雄,缺乏內心世界的刻畫,人物簡單化、概念化;藝術形式上則加入西洋管絃樂隊,舞臺佈景等採用寫實手法;沒有了傳統京劇行當的區分,運用較多唸白,唱腔採用新的模式。

由於樣板戲都是描寫中共領導中國人如何進行武裝鬥爭和經濟建設,因此被當作批判劉少奇、周揚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論據和武器,被奉爲工農兵佔領文藝舞臺、文化大革命的典範。

樣板戲隨着廣播、電影、電視飛進了千家萬戶。當時爲了普及樣板戲,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等電影製片商,將它們先後拍成舞臺電影片,在全國發行、放映;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還對樣板戲進行了移植;並被錄製成各類唱片發售。

精神生活處於極度貧乏的中國人,在中共藉由電影、電視、廣播反覆的轟炸下,對八部樣板戲可說是耳熟能詳,連不熟悉戲曲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幾句。作家巴金在《隨想錄》中曾說,他一聽到樣板戲就心驚肉跳,成爲一種典型的記憶創傷。鄧友梅也回憶道:「『文革』時期,我被折磨,一聽到高音喇叭放樣板戲,就像用鞭子抽我。」

如今,文革雖然結束,但對包括樣板戲在內的文革卻沒有徹底的反思。樣板戲依然時常出現在電視、廣播、電影中,甚至還走進了中小學課堂。一些國人還對此津津樂道,這究竟是怎樣的悲哀?

在我看來,傳統京劇反映的是雍容揖讓的禮樂社會,儒家的忠孝節義思想,而「革命現代京劇」則是遵循中共的立場和原則,二者在本質是截然不同的。旅德學者仲維光先生也曾撰文揭露了樣板戲的本質和危害。他認爲樣板戲缺乏真實的感情,劇本和文字都是粗製濫造的,而且失去了傳統中國特色,其音樂多是模仿東歐的共產音樂,還有的是直接剽取馬戲團的配樂。他的結論是:樣板戲的藝術是經不起「人」推敲的「藝術」,任何有「文化傳統」的人都不會接受這種藝術。因此,「樣板戲不僅在政治上是毒瘤,而且在文學史、藝術史上也只能說是拙劣的『樣板』」!誠如斯言。

 
分享:
 
人氣:17,25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