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玛雅水晶头骨和麦田圈(图)
 
许茹
 
2010年10月14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最近有一则新闻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这就是玛雅文明传说中的13颗水晶头骨随同4位玛雅长老,现身在纽约曼哈顿联合国教堂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该记者招待会是属于10月9日至10日的国际聚会的一部份。为何在此时玛雅长老要携带水晶头骨现身曼哈顿呢?

众所周知,曾经有着辉煌文明的玛雅文化留下了玛雅预言,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预言之一。根据玛雅预言,现在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已经在所谓的“第五太阳纪”,即最后的一个太阳纪,而第五太阳纪始于公元前3113年,至公元2012年12月21日止。此时太阳系在银河季候中业已历经一个5千多年的大周期。

大周期后宇宙将会发生根本变化,玛雅预言中称之为“同化银河系”。从公元1992年至2012年,这20年的时期是地球进入大周期的最后阶段,玛雅人称之为“地球更新期”。在这个时期地球要达到完全“净化”,而更新期过后地球将走出射线范围进入同化银河系的新阶段。

玛雅预言还明确指出,当13颗水晶头骨重新出现的时候,就是这个世界新、旧循环交替的时候,也是这个世界净化的阶段。参加记者招待会的4长老之一、13个老祖母之一的Flordemayo老人说,她们相信祖先的教导能够为人们指出方向,使人们能够继续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

玛雅预言是否准确,人们目前还是众说纷纭。不过,此时玛雅水晶头骨现身曼哈顿,或许正是提醒人们关注玛雅预言对人类的忠告。因为如果到时一切真如其预言那般发生,人类还有后悔的机会了吗?

而在我们思索玛雅水晶头骨现身的含义的同时,我们亦不应忘记另一个频频在世间出现的神秘现象,那就是“麦田圈”。它是指在农田中由于不明原因所产生的各种规律的“巨形图案”,因主要出现于麦田中而得名。目前全球二十多个国家中已经出现了8000多个麦田圈,其图案有单一的圆,或是由圆圈组成的连环,或者是其他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如哑铃状、新月状、车轮状等,面积与几个足球场相若。

科学家们发现,麦田圈的图案一年比一年精彩。它们没有一个特定主题,但每幅图案都极对称,如果没有大型量度工具,根本就难以做到。研究表明,除极少数麦田圈(简单粗糙,易分辨)为个人恶作剧外,世界各地绝大多数麦田圈为超自然力量所为。因为麦田中的农作物并没有受到外力的切割或损害的痕迹,而其周围测到的强磁场和超声波现代科学至今仍无法解释其原因,其形成过程的 “瞬间性”也一直是个谜。更有意思的是,“麦田圈”现象会持续存在,直到农田收割才结束。

而最引人注目的麦田圈之一是于2008年7月15日在英国威尔特郡的埃夫伯里庄园里发现的。专家们在排除了人为制造的可能后,竟然发现它所传达的信息与玛雅预言有关。

从外观上分析,这个麦田圈图案展示给人们的是太阳系,包括中间的太阳和九大行星,内环四个轨道的行星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外环四个轨道的行星分别代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外层轨道线上的是冥王星,图案中也准确的显示出它的位置和运行轨迹特点。专家研究发现,这个麦田圈所示九大行星位置与2012年12月21日(冬至)宇宙中太阳系行星位置图完全吻合。也就是说,这个麦田圈提示的信息是指明了一个具体时间,即2012年12月21日。这个日子与玛雅预言中所提及的本次文明结束的时间相同。这里边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更为奇怪的是,就在这个麦田圈出现后的一个星期,其太阳系轨道图突然在一夜之间被修改了,而且旁边又多了一个新的大彗星麦田圈图案。被修改的太阳系图中,九大行星的相对位置不变,太阳的体积则大幅膨胀了好几倍,以至于最接近太阳的两颗行星即水星和金星被太阳给吞食了,地球则紧挨着太阳转。旁边新增的麦田圈显示太阳系外有一个巨大彗星正在接近中,被专家解读为巨大彗星的Nibiru即将进入地球附近的月亮轨道,并将撞击月球。这个新的麦田圈似乎要告诉人们,宇宙正在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还有 1999年的一个麦田圈图案,与2003年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SARS冠状病毒竟然是一样的,令人不可思议。而今年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12日报导,在被誉为英国“UFO之都”的沃敏斯特再现神秘的三维“麦田圈”。6月份,英国牛津郡金斯顿库姆比附近的一个麦田里也出现了长约600英尺(约合183 米)、僧帽水母形状的“麦田怪圈”。5月份,大陆一名地理爱好者在使用谷歌地图的软件观看卫星拍摄图片时发现,天津市西青区的一片毫不起眼的农田里也出现了一幅有规律的几何图像。它们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吗?

或许,诚如一些人所言,玛雅水晶头骨的出现和麦田圈的频频造访就是为了警示人类:人类本次文明已经走到了新旧更迭的门槛上,“世界末日”虽然不存在,但却有“净化”过程中的劫难与淘汰。什么人能够走过更新期,能够在“净化”后走入新纪元,那就要看每个人的选择了。

 
分享:
 
人气:39,665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