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大陆知识分子也起来维权(图)
 
穆熙
 
2007年4月2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中共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派出五十万之众的人力对各地访民实行截访、抓捕、暴力殴打等残暴迫害,但各地访民和维权人士不畏暴政,一波又一波,冲破层层拦截来到北京向全国及国际发声,揭露中共的残暴,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人民不再是沉默的羔羊了。连知识分子、文人也从沉默中相继起来发声了。

中共的愚民政策 终究封不住知识分子的灵魂


章诒和的父亲被毛泽东亲自定为“中
国第一大右派”。
1957年2月底,中共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名,鼓动知识分子给共产党提意见,开始对中国文人及知识分子进行全面大规模的迫害,这就是著名的“反右斗争”也叫”反右运动“。在1957年这场给党提意见而大祸临头的右派份子,不是一直传闻的五十万,而是三百十七万八千四百七十人,还另有一百四十三万七千五百六十二人被划为「中右」……大量的冤假错案,无数人遭殃,但是至今五十年过去了,中共一直都没有向受害人及其家属承认错误,得到所谓“平反”的人还不到数百万受害者的一个零头。同时,五十年来中共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2006年底,原山东大学教授史若平等反右老人及亲属,发起签名活动及联署致公开信,要求中共对当年迫害知识分子表示明确的反省和道歉,并赔偿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和物质损失。北京61名著名右派人士、重庆116名右派老人及其亲属继起致联署公开信发声支持。

这次北京61名联署者,全都是右派本人,近半数更是退休干部,年龄最小69岁,最大89岁。

连署召集人任众表示,在50年漫长的痛苦煎熬后,他们不能再等待了,人生无多,历史应还他们一个公道。

联署公开信在海内外引起震动,得到各界知识分子的支持,右派和非右派的学者纷纷签名。

公开信指出,“反右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大冤案,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灾难。50多万知识分子(编者注:根据近去年解密的反右运动档案显示被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高达318万人,不是50万)和干部被划为敌对分子,备受凌辱煎熬达20余年,导致人民不敢谈论国事、不愿讲心里话、彼此虚伪、相互戒备的恶劣风气,戕害中华民族仁爱信义、知荣知耻优良传统,严重败坏道德风尚,破坏社会和谐。

公开信还指出,“反右运动”摧残了做人最基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使我们的民族丧失了创造活力。而1989年以来,有关主管部门非法管制言论,不准反思,以求所谓“稳定”,21世纪不能再用这种令全民族健忘的愚民政策了。必须唤起我全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精神,重振我们具有光荣传统的伟大中华民族。

禁书如“和尚打伞”无和谐可言

第三次被禁书的著名作家章诒和女士,因年初所著《伶人往事》遭禁后,在互联网上连续发表三份公开声明抗议中共。在中共两会期间,她更进一步发声,公开致人大公开信,谴责中共新闻出版总署“因人禁书”,并要求制订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


章诒和著作《伶人往事》。
章诒和在公开信中痛批中共新闻出版总署“不顾大局,不管国策,自举一帜,颁令禁书八种,出版社分别受罚,从而昭告世人,出版当局遗有‘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并无和谐可言,舆论震惊。”

公开信指出,过去20年间中国在“依法治国”口号下“禁书、废书、封书、删书的非法举措又几乎时时都在发生,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大,手段之奸,危害之烈,大有与时俱进之势。”

章诒和表示,在中共一党独裁专制下没有可以保障公民行使参与立法权利的机制,所以用公开信方式来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并说:“我们一定都会坚持下去。”

禁书和反右是一脉相承

近年来章诒和著作了好几本好书,深受读者的欢迎,供不应求,其中《往事并不如烟》、《一阵风 留下了千古绝唱》和《伶人往事》三本书遭禁。

章诒和说:“50年前的反右跟50年后对她的书进行查禁是一脉相承的。”可见,中共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未因经济开放、奥运将至而见松动的迹象。然而,文人精神不灭,也未因50年的迫害而消失。

50年前,章诒和的父亲章伯钧被毛泽东定为“中国第一大右派”,1969年病逝,至今还戴着右派分子的帽子。50年后的今天,当章诒和的第三部作品《伶人往事》遭禁时,章诒和对中共一而再、再而三的查禁再也忍无可忍,无退路了,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再也不愿保持沉默了,面对强权的专横,决心勇敢地站出来维权,捍卫文人的尊严和良知。

中共腥风血雨般的暴政之下,无人能够幸免,知识分子加入维权的行列之中,看来,全民起来反抗中共暴政的那一天不会远了。

(人民报首发)


******************

听我的,看新唐人晚会,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全球华人新年晚会精彩简介及全球32城市售票

全世界中国舞舞蹈大赛详介


谁有幸参加这个舞蹈大赛,谁有大福气!


 
分享:
 
人气:20,42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