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英國宇宙學家預言:地球十大災難迫在眉睫
 
2005年3月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英國宇宙學家馬丁· 裏在他即將出版的新書《最後的世紀》中預言,地球在未來200年內將面臨十大迫在眉睫的災難,人類能夠倖免的機會只有50%。

一、粒子實驗可以吞噬地球

粒子實驗科學家通過粒子加速器使粒子達到光速後,互相進行碰撞,來研究微觀世界的能量定律。由於被研究的物質是如此之小,人類也許從不擔心粒子會對人類形成什麼威脅。但是最近,一些嚴肅的科學報告指出,在美國長島的粒子加速器實驗或相對論重離子碰撞實驗,可能會產生一個微型黑洞,它將慢慢吞噬地球上的一切物質,包括地球。

二、機器人接管世界

經常有報道稱,計算機的速度又達到了每秒多少億次,一些科學報告甚至認爲,到20,30年,計算機或機器人將擁有和人類大腦一樣的儲存容量和處理速度,甚至能完全代替人類思考。科學家甚至預言,即使是無意識狀態下的機器人,同樣也能對人類構成威脅。

三、納米機器人

科學家希望通過納米技術的研究,在短期內製造出尺寸更小、速度更快的電腦晶片,而長期的目標則是製造微型機器人,或稱之爲納米機器人。它們可以被注射進人的體內,毀滅癌細胞和修補被損壞的人體組織,同樣,納米機器人還能夠通過處理各種化學物品製造出有用的科學原料。然而,據一份科學報告稱,納米機器人能自我複製,將它們穿過的每一樣物質的結構都複製成它們自己,而人類無法阻止這種過程發生。

四、生化武器的危害離人類並不遙遠

在20世紀60年代,隨着抗生素和抗濾過性病原體的發明,人類充滿信心地認爲我們已經永遠征服了各種傳染疾病,所有病毒都可以被抗生素殺死。不幸的是,更多的病毒開始轉變它們的基因以抵抗抗生素的作用。到現在爲止,讓醫學家們束手無策的病毒不減反多。

基因工程走得更遠,人類已經可以通過修補DNA改變生物體,用高科技改變一些動物或植物的遺傳基因,人造染色體不久也將被用於醫學和農業科學上。然而,這些善意的基因技術或許也將帶來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人類也許認爲自己操作的是一種友好的生物基因,然而它們可能會以某種科學家意想不到的方法毀滅莊稼、毀滅動物甚至人類。

生化武器病毒對人類來說是最大的威脅之一,以前它很難被製造,然而目前因特網上的一些生化病毒製造信息卻使其變得十分容易。

五、超級火山爆發

地球上曾遭遇過至少六次毀滅性的火山爆發,相對於這些超級火山的爆發,意大利埃特納火山只是一個小兒科。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地球物理學教授比爾·麥格在他的着作《走向世界盡頭》一書中認爲,下一場超級火山爆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六、地震引發世界經濟危機

人類無法預知地球是否還會再發生一次類似1923年那樣的東京大地震。在那場地震中,20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達500億美元。科學家估算,如果人類再遭受一次類似1923年的東京大地震,世界股票市場將如自由跳水,歐洲和美國經濟將徹底崩潰。

七、小行星撞毀地球概率大過彩票中大獎

在地球過去的歷史上,曾經多次被來自外太空的小行星或慧星撞擊過,但這些天外來客由於體積較小,對地球構不成巨大的傷害。然而,科學家認爲,一顆直徑超過 150英尺的小行星撞向地球,就將成爲一場人類的災難。如果一顆這樣大的小行星擊中倫敦,將能使整個歐洲毀滅。科學家通過測算,認爲一顆直徑1公里大小的小行星每隔10萬年就會撞擊地球一次,這種尺寸的天外物體將會引起全球性的生態災難。而一顆直徑1 0公里大小的天外物體將會夷平地球,使地球重現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災難。據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的杜肯·斯蒂爾教授的研究,大約有1500顆直徑1公里大小的小行星已經或正在掠過地球的軌道。

八、熱死 地球溫室效應日益明顯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內,地球溫度上升了0.6攝氏度,這直接導致了地球上由風暴、洪水、乾旱等引起的各種天災成倍增加。據統計,2000年發生的地球天災數是 199 6年的兩倍,科學家預測,在21世紀,這些災難數將以6倍的比率增加。最新科學研究結果證明,今年夏季,北冰洋冰塊正在大量融化,這些都將加速地球氣候變暖,使未來的人類在溫室效應的熱浪中「漸漸死亡」。

九、戰爭和核武器

自人類發明核武器以來,在覈威攝的保護傘下,人類戰爭非但沒有減少,反而似乎增加了。自1950年以來,地球上發生過20次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超過100萬人死亡。事實上,隨着美蘇冷戰的結束,人類面臨的核威脅變得更加嚴重。據數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31000多枚核武器,只要千分之一被人濫用,就足以導致人類末日提早來臨。

十、不可抗力

除了以上九種人類可能面臨的威脅外,科學家將最後一種威脅歸之於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宇宙中存在很多未解之謎,而每一種神祕的力量都足以對人類未來命運產生至關緊要的影響。有科學家認爲,宇宙中哪怕數百萬光年以外的一顆超新星爆炸,都將潛在影響地球在太空中的命運。

 
分享:
 
人氣:17,91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