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側面披露江澤民的荒唐 (圖)
 
作者:史達
 
【人民報消息】據《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披露,山東和全國許多地方的公路旁的牆壁上,公然寫著:「嚴厲打擊無理上訪!」「堅決打擊越級上訪!」「狠狠打擊越級上訪的犯罪分子!」等標語。

看到這些標語,不知大家有什麼感想。既然是冒死上訪、遞御狀伸冤告官,哪有無理之談、怎麼能不越級呢?這些標語,無非是爲了打擊和威脅上訪者,而且標語咄咄逼人,大有藐視憲法、違背政府政策反而有理的霸道口氣。不久前「兩會」期間,唐山去北京的百餘輛政府車輛在大街小巷中日夜風馳電擎,橫衝直闖,緊急追捕進京上訪告狀的唐山水庫移民就是這些地方官員橫行霸道、大搞「截訪」荒唐事的一例。

上訪告御狀是中國百姓自古以來的傳統之舉,也是被逼的走投無路時的唯一希望,清末的小白菜就是攔轎喊怨、成功上訪的一個例子。中共在文革後,一大批被冤屈的包括鄧小平、胡耀邦等官員吸取了教訓,才有中國近代的上訪局這一類的機構,北京還專門成立了人大信訪局和國家信訪局等多箇中央級的上訪單位。文革後,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還幫助糾正了一大批文革中的冤假錯案。

但是,這樣一個當政者從歷史教訓中得到的合理措施也被墮落了,而對上訪者實行鎮壓和搞「截訪」最早、範圍最大的要算是江澤民對法輪功學員425上訪的秋後算帳。

其實,1999年法輪功學員在北京確實只是上訪,不是什麼圍攻中南海。因爲當時中央的一個信訪局就在中南海西們外的府右街,如果要向中南海示威,法輪功學員就會象六四學生一樣,應該去長安街的中南海正門--新華門。當時,中國上訪的規矩還在,特別是總理朱鎔基,專門在府右街西門附近找了上訪的法輪功學員聊天,還親自安排了中央信訪局的官員與其見面,在了解了天津確實發生了警察打人抓人事件後,還質令天津息事放人,法輪功學員也在當天晚間知道放人後和平離去,外電因此讚揚了朱鎔基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務實作風。

爲此,江澤民對法輪功這麼多人敬仰其創始人李洪志先生極爲妒忌,對朱鎔基圓滿處理法輪功上訪一事而得外電讚揚也大發妒心;這些可能是江澤民執意要跟法輪功作對、並下令三個月內消滅法輪功有關。

在江澤民大舉鎮壓法輪功的初期,全國各地的法輪功學員還是去北京和平上訪,用他們的話講是中央可能還不了解法輪功,成千上萬對政府尚有一絲期望的法輪功學員就是在信訪局被警察抓走的。

當時,據去看過信訪局場面的朋友講述,在北京先農壇體育館附近的中央信訪局門口,堆滿了從全國各地常駐北京的「截訪警察」。只要你一走近信訪局街口,就有成批外地的便衣警察圍上來,吆喝著要看你的身份證。如果你一旦給他們看了,或者不小心漏了幾句地方話,他們就會當街把你打一頓,然後押上車子帶走、押送回鄉。許多上訪的人就在信訪局門口被打成殘廢,而中央信訪局裏面的京官和警察也根本不管。

據朋友說,這些警察都成了聯合縱隊了,他們都有私下交易,目的是爲了控制各地上訪的人數不超過中央分給其省、市、縣的定額,不然罰款和行政處罰會相當厲害。如果山東來的警察幫抓了遼寧的,遼寧的警察要給其報酬,多少錢幫抓一個都記下帳合著算。有時上訪者衝破了聯合縱隊的防線,外地警察也還可以跟中央信訪局裏面的警察談價錢,只是付的錢要比聯合縱隊之間高一點。

這些可不是天方夜譚,類似的荒唐事,各位不妨在孤狗上查一下「上訪」二字,大概共有154,000 條信息,多半是講上訪者的辛酸血類史;而中國的民情和現狀,就可從這些上訪故事中窺見一斑。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4/4/16/3076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