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2008年奧運會會徽給北京投下濃重的陰影(多圖)
 
盧笙
【人民報消息】

吳邦國和第29屆奧運會協調委員會主席維爾布魯根
一同蓋下「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吳邦國上任以來沒幹什麼事,主要的就是兩件,一是爲周正毅案跑了兩次上海,不是國家主席委派的,是接受軍委主席的調遣;二是8月3日晚在北京天壇祈年殿爲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揭幕。

新華網報導說,組委們爲了設計這個會徽,把世界上辦過奧運會的國家都遛達遍了,其實上網一查,都在那上頭呢,連家門都不用出。陳至立當年任教育部長時就有個綽號「歐美巡迴大使」,不幹正事,整天用公款到西方國家遊山玩水,巡迴了那麼多地方,玩兒夠了回來,要把岳飛、文天祥從民族英雄裏踢出去,把李鴻章塞進來當憂國憂民的清官。

據新華網報導,備受矚目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8月3日晚在北京天壇祈年殿揭曉,北京奧組委並舉行盛大典禮向全世界發佈。


最可笑的是北京奧組委在揭曉之前,讓兩個人把守着世紀壇的一個密室,會徽在那裏,怕泄了密。

新華網報導說,北京奧運會會徽的評選活動歷時一年多時間,由中外一流專家組成的評委會,從1985件參評作品中評選出這件優秀作品,經過反覆修改,並報送國務院批准,經國際奧委會審定後最終確定。那麼人們確實着急地等待着。

北京奧運會徽從中華世紀壇啓運,穿過長安街到達天壇公園祈年殿。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及國際奧委會代表共同爲會徽揭了幕。

據報道,這個會徽取名爲「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它的設計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主體爲上部大紅底色的白色"京"字圖形,約佔整個會徽的五分之三左右。"京"字形狀酷似漢字的"文"字,取意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整個"京"字圖形爲一個向前奔跑,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京"字圖象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 2008"字樣,它的下面是奧運五環標誌。


不吉利!
新華網報導說,中國印──2008年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她似印非印,似「京」非「京」。這正是暗喻中共中央目前的權力中心是非驢非馬、不三不四。最不吉利的是「舞動的北京」這幾個字,中共政局本來就不穩定,北京動態更是不穩,再舞動不是更不穩定了嗎?看那會徽中的北「京」人被包圍在一片血腥中拼命逃難,但動彈不得,逃不出那個紅色政權的圈子,仰頭哀號,這不是沒事兒給北京人招災惹禍嘛!你要在北京辦奧運就辦奧運,讓我們北京人跑什麼呢?而且還來個什麼紅色「中國印」把北京市民給圈起來,難道北京就真的安定不下來?難道中國人只能在中共的紅色統治中無力掙扎?

中國官員說,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奧運五環等設計,將奧林匹克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 北京奧組委副主席蔣效愚說,"它所體現出來的內涵非常豐富,把中國人含蓄的傳統文化和中國人比較穩重的處事態度都展示出來"。

這個設計既不含蓄又不穩重,張牙舞爪、招搖過市、驚慌失措、血腥氣重。

針對這一設計,國內各網站網友更是一片斥責,有一清華學生說:我覺得這個設計從創意上講立意不新,只是簡單的把舉辦地的地名、人的形狀、我們所謂傳統的顏色、藉以中國篆刻的形式很膚淺的揉捏在一起,從創意上根本沒有體現我們申辦口號中「新北京新奧運」的「新」字,相反使我感到一種隱隱的文化的沉重感". "從造型上看,總有種把一個人禁錮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裏的印象,整個圖案很不舒展,相反略感壓抑。我不懂爲什麼不把它設計得更方一些,更飽滿一些,不客氣的說乍一看有點像簽字畫押的大拇指印." 從顏色上說,太過單調缺乏生氣,紅色總是有警示的味道不夠活潑,其實在我們的文化裏黃色更代表高貴,更接近於我們的膚色,是我們黃河母親的顏色,還有其他的顏色都可以選擇啊,只有紅色在我們的文化裏代表着與其相反的雙重含義,一種的莊嚴喜慶,另一種是警示、血色常用於迷信中的辟邪,實屬文化糟粕"; "從內涵上談,整個設計除了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以外缺乏深意,圖案裏只有一個「京」子,也只是代表地名而已,沒有體現出我們舉辦奧運的的思想和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設計層次很低。

比如我們文化裏有很多即代表文化精髓又有現實意義的字,都比這個「京」子更有意義,如:「和」象徵天人合一,陰陽平衡,和平,和氣......還有很多這樣的字,更能宣揚我們的文化。總之我覺得這個設計很一般,層次很低,無法使人產生耐人尋味的感覺,這反映了我們評選委員會思想僵化,包袱過重,患得患失的結果,悲哀悲哀!!!!!也只能濛濛老外,他們只能看個熱鬧,他們不懂中國文化呀!!!!!可悲!!"


從1985件全球應徵作品中竟挑出這麼個爛玩意兒
在新浪網,網友反應也非常激烈,有人說:這新設計的奧運標誌活像是一個在紫禁城裏的東宮娘娘在向萬歲爺作萬福揖!如果這個標誌是我國少數民族滿族的民族運動會的標誌,我覺得還是很恰當的,但是這個標誌做爲全中國舉辦奧運的奧運標誌就太不妥了!其整體標誌的形狀爲大印和彎彎曲曲的內構,難道這是象徵性的比喻?反映着大印擠壓下的扭曲的委曲求全的國民性? 很不幸,對於中國某些人來說奴性媚骨已深深的嵌入到他的骨髓裏了,出手就是奴性的手!就是搞全世界性的標誌設計他也把國粹馬屁主義、阿諛主義推向全世界,似乎這樣推銷自己的作品,這樣的推銷中國才是他中標的最好保證,咳……中國呀中國,馬屁主義餡媚主義難道已成爲我們民族性格的主流了嗎?

有網友稱這個設計讓他「感覺(中國人)永遠站不起來」. 還有人說:“這個紅巴巴的一陀,圓也不圓,方也不方,怎麼越看越像個印在白紙上的血指印,這難道是全國人民的賣身契?我跟我朋友反正是看不出什麼「內涵」和美感來,堵着慌”。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香港又現凶兆 2002/10/2 (15,624次)
山東河北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 2002/8/31 (13,893次)
武漢一天6人跳江自殺 2001/2/20 (12,210次)
紅旗一落地,江澤民還能挺多久?! 2001/1/15 (18,307次)
高層小道傳消息!江曾彼此利用 有奶互相叫娘(圖) 2003/8/6 (24,655次)
新華網8月3日透露了一個不能透露的消息 2003/8/4 (26,905次)
江氏父子盜竊之錢如何消化?看中國地下洗錢黑幕(多圖) 2003/8/3 (19,740次)
爲薩達姆?No!江澤民近來憂心忡忡(多圖) 2003/8/2 (29,481次)
江綿恆小兄弟透露實情!建軍節前江澤民倒下了(圖) 2003/8/1 (31,284次)
露玄機!胡錦濤是因爲這而沒參加建軍節招待會(多圖) 2003/8/1 (27,002次)
地位不穩!江澤民再度剷除劉華清張萬年人馬(多圖) 2003/7/31 (34,705次)
劉金寶爆驚天黑幕!十六大前江澤民匆忙轉移160多億元到海外(多圖) 2003/7/30 (31,674次)
胡錦濤,這篇文章興許能讓你腰桿兒硬一點(圖) 2003/7/29 (21,883次)

曾慶紅之母鄧六金去世的真相揭曉(多圖) 2003/7/28 (58,222次)
江澤民對江上清都沒愛到這個份兒上(圖) 2003/7/26 (22,810次)
這個淺顯的道理江澤民不知道(多圖) 2003/7/25 (18,250次)
胡錦濤親自部署的一個大行動被黃麗滿告了御狀(多圖) 2003/7/24 (40,584次)
老江,進了政治局常委會,您咋倒不行了呢?(多圖) 2003/7/24 (22,303次)
胡錦濤「七一」講話改動七次 政治局常委拒絕以法治黨(多圖) 2003/7/23 (20,580次)
耍陰謀江又回政治局常委會 新華社對江胡有最新安排(多圖) 2003/7/22 (35,866次)
大字報呼籲黃菊下臺 劉金寶自殺未遂(圖) 2003/7/21 (29,866次)
新華網又出怪消息!(圖) 2003/7/21 (19,996次)
公開資產?黃菊賈慶林堅決反對 政治局常委會五次否決 2003/7/20 (31,755次)
胡錦濤接過江給的一個燙手山芋(多圖) 2003/7/19 (22,629次)
觀察中共排名的方法過時了!大連軍港照片的真相(多圖) 2003/7/18 (32,163次)
黃菊懷疑陳良宇背後玩兒壞 黃夫人被揭地產公司大把摟錢(圖) 2003/7/18 (24,860次)
聽江綿恆喝兒的小太監黃菊和上海灘黑老大的契爺陳良宇(多圖) 2003/7/16 (39,247次)
新華網這張圖片泄露最高機密!江澤民快不行了(圖) 2003/7/14 (31,205次)
今日新華要聞!76歲老農懂了三個代表(多圖) 2003/7/13 (19,558次)
老江,睡着啦?人民網今天公開和您叫板(多圖) 2003/7/13 (20,588次)
衆女星爭投懷上海癟三 江綿恆走鋼絲懸懸乎乎(多圖) 2003/7/12 (30,746次)
一張讓人越想越後怕的圖片(多圖) 2003/7/11 (38,679次)
爲了這件事,新華網這兩天夠忙活的(圖) 2003/7/11 (19,443次)
毛玉萍乾爹陳良宇平趟上海黑社會 江綿恆免費圈地與周同出一輒(多圖) 2003/7/10 (42,337次)
上海幫保老江漂白劉金寶 王雪冰爲保命供出70餘人(多圖) 2003/7/9 (23,610次)
香港至少五萬市民 七九再集會反對23條(多圖) 2003/7/9 (14,397次)
田北俊董建華半斤對八兩 廢除23條小胡可否有膽量(多圖) 2003/7/8 (18,458次)
吳邦國再赴滬教唆陳良宇頑抗 江澤民放下身段首次說軟話(多圖) 2003/7/7 (44,333次)
蓋了帽兒了!癟三週正毅癟倒滿朝上海幫(多圖) 2003/7/5 (28,365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