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關於徐匡迪如何如何,我可是什麼都沒說(圖)
 
【人民報消息】徐匡迪辭去上海市長職務之後,一些媒體對他的政治仕途相當關注。作者從北京和上海兩地兩篇專訪文章談起,認爲在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徐匡迪是不可多得、不可閒置的領導人才。至於徐匡迪是「黑馬」之說,作者暗示說,有這種可能性。

  在徐匡迪辭去上海市長職務之後,很多人都頗感意外,並對其政治運程予以密切關注。與海外媒體紛紛作出各種揣測的情形相比,在中國國內,有關此事的議論大概只限於口頭上。這在中國是正常不過的。凡是涉及重要人事變動的問題,新聞傳媒歷來都沒有置喙的理由。至於外界種種似是而非的猜測,那就更是不可想像。

  但是,近日在網上瀏覽中國報刊時,偶然發現兩篇專訪徐匡迪的文章,心頭掠過一絲意外之感。

  第一篇文章刊於人民日報社下屬刊物《時代潮》,題爲《徐匡迪:上海要更加國際化》,發行日期是11月26日,也就是徐匡迪辭職十天之前。第二篇文章刊於上海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屬下的《新民週刊》,題目是《徐匡迪:七年市長話甘苦》,出版日期是在徐匡迪辭職兩個星期之後。

北京上海 兩篇文章

  《新民週刊》上的訪談文章並沒有全部上網,但從其他媒體的報道看,其主要內容與《時代潮》上的文章大致相同。很有趣的是,這份雜誌在專訪文章的前面加上了「編者按」,不僅重述了中共中央關於徐匡迪調職的決定,而且還特別突出地提到,人民日報主管的《時代潮》雜誌「剛剛」發表了一篇類似文章。

  從新聞專業的角度看,《新民週刊》的編者主動提及其他刊物上內容幾乎相同的文章,實在是多此一舉。但是,凡事都有一個理由。換一個角度看,也許是該刊編輯考慮到了其他因素,覺得此舉很有必要,所以才這麼做。至於必要性何在,外人只能猜測。可是,有一點應該是八九不離十,那就是,這份雜誌不想給人以爭出風頭的感覺。人民日報在先,文匯新民在後。既然北京都發表了這樣的文章,上海這樣做也就沒有什麼不妥。

  《時代潮》的文章篇幅較長。在訪談中,徐匡迪暢談了當市長的理念,強調上海應該變成「人才高地」,要更加城市化,要轉變政府職能,要把上海變成國際金融中心。從頭至尾,全部談話內容都非常平實和專業,絲毫沒有不着邊際的官話,更沒有空洞和僵化的政治語言。這一點與我們過去所知道的情況完全一致。徐匡迪曾經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的專訪,不論是談話內容,還是表達方式,都有學者風範和務實風格。在某些地方,甚至還會使人聯想起朱鎔基身上的某些特質。

  然而,這篇專訪文章中更加令人感興趣的地方有兩處。一是他作爲外鄉人初到上海時所遭受的排斥和輕侮;二是他在朱鎔基的提攜下步入政壇的過程。

上海人眼裏的外地人

  徐匡迪祖籍浙江,在杭州讀中學,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在北京工作一段時間後,於1964年調往上海。文章一開頭就說:

「剛到上海時,徐匡迪還不會說上海話,時常被當作鄉下人。當時的上海確實地方觀念很濃,對外地人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徐匡迪到百貨公司買東西,別人都認爲他是外地人,對他的態度就是那樣。這事對徐匡迪的影響頗深。他當了市長後,第一次接受市長熱線採訪,談到對上海有什麼要求,他就提出上海人要改變觀念,要有海納百川的思想。」

  我們不清楚的是,在當了市長之後,徐匡迪是否還是被當成外地人。關於這一點,文章也沒有具體提及。但從這段文字中,我們還是能夠多多少少察覺到,早年的那種不愉快的感覺,顯然還沒有從他的心頭完全隱去。當然,現在的上海已經不同於往日,已經變了很多,變得越來越寬容,越來越有包容的氣度。否則,上海就不致於有今日的發展,更不會有明日的進步。

  可是,徐匡迪在談論引進人才的時候,還是相當突出地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就說明,時至今日,上海人排斥外地人的觀念可能還沒有完全消除。

  我們絕不相信的是,作爲一市之長,徐匡迪在自己的城市裏還會有一種身爲異鄉人的不自在感。但是,退一萬步來講,假設他還有那種不自在感,假設堂堂的大市長在某種現象的觸動之下情不自禁地聯想起早年的經歷,那麼,那些成千上萬的來自外省的「鄉下人」,又該如何面對被當地人輕侮的感覺呢?上海決心要成爲中國的經濟之都和現代化國際大都會,並且正在爲此而努力。但是,如果那種莫名其妙的優越心態繼續困擾着這個城市裏的外地人,那麼,那些雄心勃勃的目標在落實過程中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深受朱鎔基賞識

  關於徐匡迪深受朱鎔基賞識而邁上政壇的事情,過去早有耳聞。只是由徐匡迪本人親口道出,這還是第一次。《時代潮》上的文章是這樣敘述的:

  「徐匡迪曾經在瑞典的一家蘭賽爾公司做過副總裁、技術副總裁,經常到國際上去招標、投標。做項目時,必須要有一些融資的方案,慢慢地對資金的運作比較清楚。雖然後來負責上海的高教工作,一直是冶金方面的博士導師,但對經濟也很感興趣,而且感受到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完全不一樣。1990年,徐匡迪陪着上海市市長朱鎔基出訪。在途中,朱鎔基聽完他對經濟的高論之後就建議他出任計委主任。徐匡迪說:『我不喜歡計劃經濟。』朱鎔基哈哈大笑:『我就是要找一個不喜歡計劃經濟的人當計委主任。』爾後,徐匡迪不僅當了計委主任,而且還當上了上海市長。」

  有人說,中國媒體在這個「敏感」時期突出報道徐匡迪的政績以及他和朱鎔基的淵源,可能另有玄機。筆者倒是傾向於相信其中真有什麼奧妙之處,只是沒有依據在手,誰又敢當衆拍胸脯打包票呢?

  然而,對於平常喜歡鑽牛角尖的人來說,這段文字確實很容易令人產生一些遐想。當年,鄧小平在南巡之後的某個時候曾經說,在他們這些領導者當中,只有朱鎔基還算懂經濟。鄧小平所言,指的也是市場經濟。當然,現在的朱鎔基,並不是當年的鄧小平;今天的徐匡迪,和過去的朱鎔基也不能劃上等號。

大膽的「黑馬」之說

  正因如此,徐匡迪的仕途和未來的政治運程令人好奇,令人忍不住猜測再猜測。按照目前的官位級別,徐匡迪確實已經接近退休之年。但是,年齡的界限是完全可以跨越的。況且,在多數情況下,政治和權力會使人變得更加年輕。

  摘自(看中國)在1992年開始擔任上海市副市長。次年,一位自稱是上海某位元老「座上賓」的友人,曾神祕兮兮地說,徐匡迪是一個人才,他甚至有可能成爲中國政壇上的「一匹黑馬」。這種大膽的預言在我腦海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致於八年以來,那種自信而又神祕的語氣一直在耳際不停地縈來繞去,繼而在不知不覺之中,越來越相信那種判斷的邏輯性。

  好了,趕快就此打住。否則,我也會像其他人一樣,被別人指責爲胡亂臆測,妄加評論。爲了逃避這種指責,最後還是要補上一句:關於徐匡迪如何如何,我可是什麼都沒說。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12/28/17987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