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旮旯里的丑闻:中共篡改德总理演说(多图)
 
吴莱
 
2009年11月6日发表
 

11月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默克尔在美国国会演讲。这是52年来第二位德总理
在此演讲。对于她大受欢迎的演讲内容,大忽悠中共和西方媒体的报导天壤之别。

【人民报消息】一个旮旯里的丑闻,藏在新华网的新华图片档里,这只是用来欺骗中国人的。这新闻题目是《德国总理呼吁为保护自然环境开展国际合作》。

11月3日,到访美国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了会晤,随后默克尔在美国国会大厦众议院会议大厅向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说。这是过去50年来德国总理首次在美国国会演讲,被视为历史性演说。

坐在听众席上的数百位美国参、众议员,通过同声翻译聆听了默克尔以德语发表的演讲,在30多分钟期间演讲,两院议员多次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

11月4日新华网刊登的此新闻报道只是短短的三段,第一段报道说,「德国总理默克尔3日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呼吁国际社会采取一致行动,消除气候变暖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第二段报道说,「默克尔在讲话中表示希望通过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能够为实现地球温度的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这样一个目标而达成共识。她强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机会不容错过。克服全球性挑战只能通过国际社会的合作才能实现。」

最后一段报道说,「默克尔在演讲中还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她表示,德国准备在国际反恐领域承担自己的责任」。

默克尔是自1958年到2009年,整整51年间,首位应邀向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讲的德国总理。在德国领导人中,只有战后首位总理阿登纳在1957年获此殊荣。阿登纳曾在1957年分别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过演说。默克尔此次30多分钟的演说就说了新华网报导的这点儿东西?

当然不是,数百位美国参、众议员还不至于为了德国总理呼吁为保护自然环境开展国际合作而多次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因为这毕竟不是个令人欢欣鼓舞的话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会场气氛如此热烈呢?


美议员们正在聆听默克尔的演讲。
在30多分钟的演说中,55岁的默克尔回顾了她早年在共产党统治的东德的生活经历,以及她对西方自由的渴望。默克尔说,二十年前,也就是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她甚至连到美国旅行都不曾奢想过,更不要说能站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

她说:「对我来说,很长时间都不可能到达这片充满无限机会的土地。那座墙、铁丝网以及向那些试图逃离的人们开枪的命令限制我接近自由的世界。」

默克尔说,当年,像许多十几岁的孩子一样,她也喜欢牛仔裤,她在西德的一个姨妈经常寄给她在东德买不到的一种牌子的牛仔裤。她说,当时只能借助于电影和书籍了解美国,其中很多都是她的亲戚从西德偷偷带回东德的。

她说:「我对美国梦充满激情,每一个人都可能成功,通过个人努力在生活中使梦想成真。」

默克尔说,她曾在东柏林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她决定进入政坛。柏林墙倒塌后的第二年1990年,默克尔和她的先生第一次飞往「蕴育自由和独立精神」的美国,抵达加州。

默克尔在演说中感谢美国帮助德国实现统一。她说,德国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前以及之后的这些年当中,美国人民所给予他们的支持。

在充满情感的演说中,默克尔感谢肯尼迪、里根、老布什等几位美国总统在冷战期间与西德站在一起,共同抵抗共产主义。她说:「我们知道我们欠你们很多,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切。」


默克尔演讲后美议员们围拢过来。
当默克尔在演说中提及美国前总统里根1987年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发表著名演说时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吧!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吧!」,全场听众起立,掌声经久不息。默克尔说,里根的这一呼吁将永远留存在她的心中。

在这些演说之后,默克尔还谈到气候变化以及伊朗核问题等。默克尔对美国国会议员们说,抵抗全球气候变暖的努力刻不容缓。她呼吁下个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高峰会议上各国能一致达成「全球升温不超过两摄氏度」的目标。

默克尔还呼吁继续努力阻止伊朗政府获取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她说:「当出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落入伊朗手中,对我们的安全构成威胁时,我们要展示出零容忍的态度。」

怪不得新华网的报导只有短短三小段,连德国总理「呼吁继续努力阻止伊朗政府获取制造核武器的能力」都不敢提及,因为使伊朗政府获取制造核武器能力的罪魁是中共。

当然,中共剪裁加工的这个新闻对于境外居民是毫无作用的,欺骗的对像是网络严厉封锁的中共统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民众。

不能再让中共如此忽悠老百姓了,中国人民必须推倒这堵红墙。△

(人民报首发)


网照新华网此忽悠新闻的全文。


11月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德总理默克尔到底在美国国会演讲了些什么内容?!


新华网此忽悠新闻的部分内容。


新华网此忽悠新闻的文字内容。



 
分享:
 
人气:24,69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