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知識分子也起來維權(圖)
 
穆熙
 
2007年4月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共2007年全國兩會期間,派出五十萬之衆的人力對各地訪民實行截訪、抓捕、暴力毆打等殘暴迫害,但各地訪民和維權人士不畏暴政,一波又一波,衝破層層攔截來到北京向全國及國際發聲,揭露中共的殘暴,呼籲國際社會關注。人民不再是沉默的羔羊了。連知識分子、文人也從沉默中相繼起來發聲了。

中共的愚民政策 終究封不住知識分子的靈魂


章詒和的父親被毛澤東親自定爲「中
國第一大右派」。
1957年2月底,中共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名,鼓動知識分子給共產黨提意見,開始對中國文人及知識分子進行全面大規模的迫害,這就是著名的「反右鬥爭」也叫」反右運動「。在1957年這場給黨提意見而大禍臨頭的右派份子,不是一直傳聞的五十萬,而是三百十七萬八千四百七十人,還另有一百四十三萬七千五百六十二人被劃爲「中右」……大量的冤假錯案,無數人遭殃,但是至今五十年過去了,中共一直都沒有向受害人及其家屬承認錯誤,得到所謂「平反」的人還不到數百萬受害者的一個零頭。同時,五十年來中共對知識分子的迫害也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2006年底,原山東大學教授史若平等反右老人及親屬,發起簽名活動及聯署致公開信,要求中共對當年迫害知識分子表示明確的反省和道歉,並賠償對受害者及其家屬的精神和物質損失。北京61名著名右派人士、重慶116名右派老人及其親屬繼起致聯署公開信發聲支持。

這次北京61名聯署者,全都是右派本人,近半數更是退休幹部,年齡最小69歲,最大89歲。

連署召集人任衆表示,在50年漫長的痛苦煎熬後,他們不能再等待了,人生無多,歷史應還他們一個公道。

聯署公開信在海內外引起震動,得到各界知識分子的支持,右派和非右派的學者紛紛簽名。

公開信指出,「反右運動」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大冤案,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嚴重災難。50多萬知識分子(編者注:根據近去年解密的反右運動檔案顯示被劃爲右派的知識分子高達318萬人,不是50萬)和幹部被劃爲敵對分子,備受凌辱煎熬達20餘年,導致人民不敢談論國事、不願講心裏話、彼此虛僞、相互戒備的惡劣風氣,戕害中華民族仁愛信義、知榮知恥優良傳統,嚴重敗壞道德風尚,破壞社會和諧。

公開信還指出,「反右運動」摧殘了做人最基本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使我們的民族喪失了創造活力。而1989年以來,有關主管部門非法管制言論,不準反思,以求所謂「穩定」,21世紀不能再用這種令全民族健忘的愚民政策了。必須喚起我全民族,特別是知識分子、科學家、藝術家的創造精神,重振我們具有光榮傳統的偉大中華民族。

禁書如「和尚打傘」無和諧可言

第三次被禁書的著名作家章詒和女士,因年初所著《伶人往事》遭禁後,在互聯網上連續發表三份公開聲明抗議中共。在中共兩會期間,她更進一步發聲,公開致人大公開信,譴責中共新聞出版總署「因人禁書」,並要求制訂保護言論出版自由的法律。


章詒和著作《伶人往事》。
章詒和在公開信中痛批中共新聞出版總署「不顧大局,不管國策,自舉一幟,頒令禁書八種,出版社分別受罰,從而昭告世人,出版當局遺有『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並無和諧可言,輿論震驚。」

公開信指出,過去20年間中國在「依法治國」口號下「禁書、廢書、封書、刪書的非法舉措又幾乎時時都在發生,其範圍之廣,數量之大,手段之奸,危害之烈,大有與時俱進之勢。」

章詒和表示,在中共一黨獨裁專制下沒有可以保障公民行使參與立法權利的機制,所以用公開信方式來維護公民基本權利。並說:「我們一定都會堅持下去。」

禁書和反右是一脈相承

近年來章詒和著作了好幾本好書,深受讀者的歡迎,供不應求,其中《往事並不如煙》、《一陣風 留下了千古絕唱》和《伶人往事》三本書遭禁。

章詒和說:「50年前的反右跟50年後對她的書進行查禁是一脈相承的。」可見,中共對知識分子的迫害,未因經濟開放、奧運將至而見鬆動的跡象。然而,文人精神不滅,也未因50年的迫害而消失。

50年前,章詒和的父親章伯鈞被毛澤東定爲「中國第一大右派」,1969年病逝,至今還戴着右派分子的帽子。50年後的今天,當章詒和的第三部作品《伶人往事》遭禁時,章詒和對中共一而再、再而三的查禁再也忍無可忍,無退路了,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再也不願保持沉默了,面對強權的專橫,決心勇敢地站出來維權,捍衛文人的尊嚴和良知。

中共腥風血雨般的暴政之下,無人能夠倖免,知識分子加入維權的行列之中,看來,全民起來反抗中共暴政的那一天不會遠了。

(人民報首發)


******************

聽我的,看新唐人晚會,你將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精彩簡介及全球32城市售票

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詳介


誰有幸參加這個舞蹈大賽,誰有大福氣!




 
分享:
 
人氣:18,72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