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共的人道援助
 
作者:百志
 
2005年1月2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南亚天灾,各国援助的款项已达二十亿美元。其中,美国占了三点五亿,日本更是“超英赶美”以五亿美元的援助款成为第一名。

其实,人道援助款只是物质的层面。更重要的是那“天涯若比邻”的人道心肠,绝非区区款项所能表达于万一的。各国的官方援助之外,来自民间的援助更是惊人。

例如,加拿大人发挥乐善好施的传统,来自民间的赈灾捐款突破四千万加元的官方援助金额,创造加拿大历史上民间捐款赈灾的新纪录。

据中央社报导,加拿大红十字会已经收到至少一千四百万元私人和小型企业的捐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拿大分会也在同一时段内收到超过一千五百万元私人捐款。

再看台湾,台湾最大的慈善团体慈济基金会也发起全球募款、募心的行动。据报导,慈济预计动员五十万人,透过各种管道招募资源,在海内外为灾民募款,并投入灾区援助活动。佛光山也启动了急难救助机制,动员各国佛光信徒投入赈灾工作,进入灾区救援与心灵辅慰工作。

做为“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共治下的十大富豪似乎对赈灾兴趣缺缺。正当外界目光集中在中国的救援行动时,中共也来捐个五亿。这五亿是人民币,不是美金。

据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官方的说词是:“我们虽然还不富有,但人家有难,我们就有一份关爱,一份恻隐。”

笔者想说的不是官方捐款,而是民间的善心与善行。

笔者随便打个关键字,便发现了一则新闻:新华网陕西频道12月10日的“慈善捐助,富豪缘何缺位”。该报导以11月28日夺走了166名矿工的生命的陈家山矿难为例,记者说:“捐款捐物表上却见不到民营富豪的姓名。”

这项报导中说:“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也就是说,中国只有1%的企业曾经参与捐赠。”。西安市儿童福利院一位负责人说:“在历年来接受的捐助中,几乎没有企业家个人的大额捐助。”

该报导中还披露了企业家的心声。“连续三年入选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河北民营企业家杨卓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心里话:‘走正道的企业家们积累财富非常艰辛,他们不愿捐献很正常。在这样的机制下,慈善行为只能是畸形的,很难产生大慈善家。’”

记者写到:“对于中国社会的潜规则,他有清醒认识,‘在中国办企业,想安全你就不能太干净;想彻底地安全,又不能太不干净’。”

笔者认为,就好像明朝江南豪富沈万山,不小心捐太多,就会引来其他的的妒忌与“皇上”的戒心。是以即使有钱也不可声张!因此,富豪怕捐款和中国的官商勾结文化有密切的相关。

这篇报导里提到中国富豪捐款的几个误区。例如:一位袁姓企业家说:“我认为,只要我守法经营,给社会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机会,这就是最大的慈善。”在欧洲工作生活过的郑先生说:“目前我国的慈善捐赠之所以力度有欠,根源在于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减税方面”;“在欧洲发达国家,企业家捐赠公益、慈善事业可以得到相应的税收减免。”

然而,天灾当前,死难者无数,自己坐拥财富,还等着说“没有减税”、“我守法经营就是最大的慈善”。这还是慈善吗?古时,地方发生天灾,有钱人会主动开粮赈灾。现在的中国企业家已经没有这份心思了!

话再说回来,这次中共的人道援助主要是官方的。民间企业对国内矿灾尚如此小气(都是穷人发善心捐给更穷的人),那么还会顾及到远在几千公里外的南国吗?

事实上,大陆历次的天灾,颇受国外慈善团体的捐助。以台湾为例,慈济就慈善了不少大陆的灾民。也就是,中国本身还有许多灾民被中共放着不管,呼吁国际帮助中共解决国内的灾民问题。

然而,中国的灾民,中共自己不救,却有心思去搞什么金盾、神舟、买武器的。要欺负人的时候,就摆出大国的样子;要钱的时候,就说自己还有灾民若干;要他捐钱的时候,它就装出一副“我们并不富有”的样子!

这就是中共的人道面具!

笔者认为,从这次天灾来看,中共捐钱是买个面子。正如新华社说的:他的确“还不富有”。但人家有难,他们未必就有“一份关爱,一分恻隐”。怎么说呢?看看国内的灾民、上访群众、受迫害的法轮功,中共的关爱、恻隐到哪里去了呢?所谓“苛政猛于虎”它们的暴政制造出不少灾民,正等着人家去救!中共什么时候才会明白,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害,其祸更甚于天灾?

中国是不富有,但是贪官污吏却很富有。没有民主国家的国会、议会把关。中共贪官拼命坑国家的钱,然后把钱存在国外买地产。

这时你要国内的富豪捐款,他干吗?

所以,中共五亿人民币的援助不是什么人道援助,那是国际形象的广告宣传费。宣传费的钱是谁出的?还是老百姓!还是承受了天灾却等不到捐款的百姓!

因此,南亚诸国仅可笑纳这笔款项,却不可以为是中共发什么善心去赈灾。那五亿人民币是中国百姓的钱。这笔钱给了南亚受难国,真可说是雪中送炭啊!

 
分享:
 
人气:15,72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