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天下奇譚(321) 被誣陷後他們是如何選擇的 |
|
劉曉
|
【人民報消息】如果你被誣陷,你會怎麼做呢?大多數人一定會百般為自己辯解,有的可能會洗清冤屈,有的則可能導致事情更為複雜。宋代的一位高僧和清朝的一個少年郎、一名郎中是怎麼選擇的呢?
宗回坐化
宋代《夷堅志》記載,宋代有位高僧,法名宗回,他道行高超,為傳播佛教中的佛法不遺餘力,深受世人尊敬。晚年時,他居住於南劍(今福建南平)西崖的一處寺院之中。寺院種植了許多的茶樹,宗回為了使茶樹將來更加茂盛,便讓人對茶樹進行了一番修剪,去除了多餘的枝條,根本就沒有其它的想法。
然而此時一個在寺院裡不得志的僧人卻十分嫉恨宗回,決定抓住這個機會誣陷宗回。他跑到縣衙門那裡誣告說:宗回命人修剪茶樹,其實是為了偷漏茶稅。縣令清楚宗回實乃一代高僧,知道他是在誣陷好人,便將這個佛門敗類杖責一番,趕了出去。
這個僧人還不死心,又跑到郡守那裡告黑狀,不料這位郡守也是素來敬信宗回的,結果當然是郡守也不信他的胡言亂語,又責打了他一次。他見這些官員都敬佩宗回,相信宗回的為人,而不信他,妒忌的更加厲害了,一氣之下就告到主管漕運的漕臺那裡去了。這次他不光誣告了宗回,就連曾打過他的縣令、郡守也被他攀扯上了,硬說他們官官相護冤枉自己。
漕臺不明實情,被謊言一時蒙蔽,就下令其他的官員重審此案徹查此事。於是宗回就被官府下令拘拿。奉命拘拿宗回的衙役到了宗回那裡,宗回對他說:「請寬限一天,將來一定重重報答。」這名衙役便答應了。
宗回對弟子們說道:「那個僧人誣告我,已經一再被責打了,真是夠可憐的了。這次我去見官,如果照直實說,那麼他就會被判有罪而受刑,我是出家人慈悲為懷,怎麼忍心如此呢?可是,我要是不為自己辯解,我就會被判有罪,對人也不好啊,真是兩難哪。不如離開,方為上策。」
他的弟子還以為宗回是要出去躲過風聲再回來,便幫他打點好了行李。可是,第二天升座時,宗回問候大家完畢之後,就閉上眼睛直接坐化圓寂了。這時大家才悟到,作為得道高僧的宗回,他所說的「離開」,是指涅槃離開人間。經此一事,宗回所受的誣告已是不辯而自明,敬重宗回的人更多了。
少年被人誣陷不辯解得福報
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姓程的少年郎,靠給人背貨為業,主要來往於布行。布行的人都認為他誠實可靠,因此凡是他背來的貨都直接放入櫃臺,並不檢查。
一天,發生了一件事。布行的櫃臺中本來有三封銀子,每封十兩,忽然丟失了一封。掌管櫃臺的九個人都懷疑是程郎偷了去。這天,程郎又來該布行送貨。布行的人指著櫃臺問道:「我們丟了一封銀子,你那天坐在這裡,那十兩銀子在哪裡呢?」
程郎沉默了許久,然後充滿愧疚地道歉說:「我智慮短淺,見錢起意,將錢拿走給我的母親買東西了,現在錢已花完,請允許我三天後償還。」聽到他這樣說,布行的人都有點瞧不起他。三天後,程朗籌措了十兩銀子還給了布行。
過了一陣兒,布行的人整理貨櫃,突然有個東西掉落在地,正是之前丟失的那封銀子。大家這才意識到都錯怪程郎了。於是趕忙將程郎請到店中,叩頭道歉,並且略帶責備地說:「你當時為何不辯白清楚呢?」
程郎說:「我想著,你們都是我的貴客,我即使辯白也未必能說清楚,所以我寧可不說,等著諸公為我辯白。」諸人都為之感動落淚。
後來,誠實守信的程郎成為大富之人,九十歲才去世,兒子還考中了進士。這個故事記載於清朝《勸戒錄》中。
郎中魏先生被誣陷不辯解後得福報
載於清朝《勸戒錄》中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嘉慶十年(1805)考中進士、後擔任太僕寺卿的魏襄的父親魏健齋,精通醫術。他在治病時,如果遇到貧窮之人,常常贈與藥費。
一天,魏健齋前往鄉間,為一個大戶人家的兒媳婦診治。診治結束後,這家的兒媳婦發現枕邊的一枚金簪不見了,懷疑是魏健齋偷的。次日,魏健齋再來診治,其家人詢問他是否看見金釵。魏先生便問是何式樣,大約重多少,然後笑著說:「實在不是偷取,只是因為金簪樣式極佳,所以暫時借去仿制,忘了告訴你們。」
回家後,魏先生找人重新打造了一枚金簪,之後還了回去。那家的兒媳婦雖然知曉並非是自己那一枚,但只是懷疑他是有意將舊簪藏起來而還個新簪。沒過多久,兒媳婦病愈,在整理牀鋪時,發現了金簪。兒媳婦和家人大為羞愧,親自入城向魏先生道歉,並將金簪奉還。
心地善良的魏健齋平生做了不少善事。如乾隆五十年(1785),當地發生大饑荒,魏家所藏糧食不過百石,但魏健齋卻在自家門前平價賣米,每人最多只能買幾升。一百石米很快就賣光了。魏健齋指著自家的糧倉對大家說,「我這樣做只是為了讓自己心安。」
魏健齋活到八十四歲仙逝,他的兒子也考中了進士,這應該就是上天賜予的福報啊。
(人民報首發)△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7/31/91618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