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宾礼仪又现变化 再证习失外交主导权
梅凌霜
2025年4月27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据中共央视报导,4月23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大会堂为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举行了欢迎仪式,央视特意强调,这也是全新的国事访问欢迎仪式首次启用。
据报,迎接国宾礼仪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军乐团、旗队、礼炮等方面,即军乐团由南侧调整至北侧,从此前两组122人调整为一组82人;军乐团礼号手著装由红色改为军绿色仪式演奏服;以往北侧旗阵取消;旗队由26面旗改为22面旗;礼炮炮弹降低分贝,由99分贝降低至89分贝,装药量由30克改为10克。
总结来说,新的变化主打是「减」。就是新的迎接国宾礼仪的仪仗队人数减少,旗帜减少,礼炮弹装药量减少,礼号手演奏服由红变绿。这一变化的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共党魁丧失外交主导权的又一个佐证。
自去年7月三中全会习近平传出中风消息后,其在军中、党内的权力被剥夺、弱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除了习在军中的亲信一再被清洗,不久前中组部部长李干杰与统战部部长石泰峰的对调,则被认为是习丧失人事主导权的信号,而自今年中共两会后,习的外事活动较以往减少,在4月8日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外交思想」彻底消失,似乎也让人怀疑习对外事的主导权也被剥夺。
之后的4月10日,中共外交部在北京召开了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中共政治局委员、外长王毅出席会议并讲话,而一直非常重视外交的习近平,此次也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接见众多与会的驻外使节。这非常反常。
另一个反常是王毅在讲话中居然没有提到「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指引)」等惯常表述,这与以往几次会议大不不同。而这都在佐证习在外事上也无法像以往那样大权独揽了。刚刚的迎接国宾礼仪的新变化,且由央视郑重说明,是不是在暗示习失去外事主导权?
按照中共的说辞,「外交无小事」,礼宾接待工作是「国家形象的名片」。其中迎送仪式指对外宾的迎来送往,包括交通护衞、礼炮鸣放、仪仗队检阅等诸多环节,是礼宾中最为仪式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文革后,中共于1980 年将欢迎仪式由机场火车站改到大会堂东门外广场;1981年恢复国宾车队摩托车护衞;1983 年恢复仪仗队分列式表演;1984 年恢复鸣放礼炮,鸣放炮数遵循国际惯例;1989 年不再安排少年儿童和青年参加为外国领导人举行的迎送活动;2002 年11 月取消在室内举行欢迎仪式鸣放礼炮;2004 年1月取消国宾车队摩托车护衞;2012 年3 月,再次简化领导人出访的机场迎送人员安排。
显然,在胡锦涛时期,欢迎国宾的仪式基本是遵循国际惯例,并不张扬。然而,在2012年习上台后,礼宾仪式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而这与习的外交政策有关。
习在2014 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随即中共外交部礼宾司制定了新的礼宾规格、仪式,主打体现所谓的「大国风格、大国气派和大国特色」。依照中共的表述,「十八大以来的外交礼宾工作则突出显示了习近平的外交风格」。
的确,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共礼宾仪式、规格都出现了新的改变,包括:2013年,国事访问欢迎仪式首次恢复安排少年儿童队伍,首次增加吹奏迎宾号角;2014年,欢迎仪式上的三军仪仗队首次增加女兵队员,军乐团首次增加行进吹奏表演,演奏礼服为红色;同年恢复国宾车队摩托车护衞;2018年,对外宾主车抵达路线进行调整,并在沿途增加持旗仪仗兵;欢迎仪式还增加吹奏小号次数、增加女兵方阵、改进军乐团队列等。
习三各任期间「气派」、「张扬」的礼宾仪式、规格,背后是铺张浪费,在还有无数国人为了生计而奔忙、痛苦之际,中共花费大量民脂民膏在这些并无太多用处的表面文章上,又能赢得多少世人的认同呢?
如今,迎接国宾礼仪再度出现变化,而且趋势是「减少」,这是不是表明习的大国外交风格正在被摒弃?而如果是,习还具有外事主导权吗? △
(人民报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