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電動車高徵關稅 貿易戰一觸即發?(圖)
2024年7月5日發表
資料圖:比亞迪等中國電動汽車近年大舉進入歐盟市場。( 比亞迪X帳號圖片) |
【人民報消息】歐盟委員會7月4日正式宣布,自週五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關稅。三家被抽樣調查的中國企業比亞迪(BYD)、吉利(Geely)和國有企業上海汽車集團(SAIC)將分別被加徵17.4%、19.9%和37.6%的關稅,其他未被抽樣企業將被加徵20.8%或37.6%的關稅。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同一天,歐盟委員會還公布了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市場長達9個月的反補貼調查結果。報告明確指出,中共政府對電動車企業的補貼政策和嚴格控制行爲已超越市場運營機制,中國電動車企業事實上被迫充當了政府的一個部門;而中國電動車對歐洲市場造成的「實質性損害與威脅」,不但顯而易見且迫在眉睫。
自由亞洲電臺此前報導,自美國拜登政府今年5月宣布對中國產電動車徵收翻倍關稅以來,中共政府對關鍵產業實施補貼並對外輸出過剩產能的舉動也迅速引發歐盟反彈。伴隨北京對內房地產金融危機、失業率高企導致經濟下滑,以及對外綁定與俄羅斯「無上限」夥伴關係和對臺灣提升武力威脅而引發的地緣政治緊張,中共有可能同時面臨對美、對歐啓動貿易戰的風險。
自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以來,北京憑藉歐洲廠商多年來對華貿易形成的市場關係,先後對產自歐洲的白蘭地酒和豬肉製品啓動反傾銷調查。但歐盟週四的強硬舉動顯示,中方的先期示警似乎並未奏效。
路透社指出,雖然中共此前已對歐盟威脅採取報復措施,但如果北京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週四的報告無疑已爲歐盟提供了辯護。該報告特別指出,北京不可能不知道在特定時間內中國純電動車註冊數量,而在與中方反覆進行有關磋商後,中方至今仍拒絕提供有關國內電動車市場的基本信息,包括按照品牌、型號和地點註冊的電動車數量等。歐盟的調查發現,中共政府向電動車製造企業提供了包括低息貸款、廉價土地和直接刺激銷售等補貼政策,尤其是藉此降低電動車最昂貴部件--電池的製造成本等。
外界普遍認爲,歐盟大舉對中國電動車徵稅具有標誌性意義,顯示歐洲市場對可能重蹈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傾銷的擔憂,但此舉也無疑會加劇中歐關係緊張。
週四當天,中共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在北京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沒有直接回應歐盟上述措施。他僅表示,「目前距終裁還有4個月窗口期。希望歐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展現誠意,抓緊推進磋商進程,基於事實和規則,盡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