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拜登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各方如何看?川普如何看?
 
2024年5月1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在拜登總統星期二(5月14日)宣布了對價值約18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征新的關稅之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在白宮記者會上表示,這些戰略性的行動不是要制約中國的經濟發展,但美國將堅持公平競爭並保護美國工人與企業的利益。有前美國經貿官員認為,拜登延續了川普時期的對華關稅,由此可見,美國兩黨對中國(中共)不公平貿易行為問題的看法是一致的。另外也有前官員相信此舉與今年的總統大選有關,但無可厚非。行會組織認為,美國不應該繼續依賴關稅作為對華關係中的主要政策工具。拜登總統的競選對手、前總統川普發表聲明,批評拜登的行動「軟弱無力」。 戴琪:總統的行動是重建美國的供應鏈及製造能力願景的一部分 戴琪大使星期二下午在白宮舉行的記者會上說,拜登總統一貫明確表示,他將採取行動,保護美國工人和企業免受中國(中共)不公平貿易做法的傷害。今天,他再次兌現了這一承諾。 「拜登總統和我都知道,只要競爭是公平的,美國工人和企業就能勝過任何人。但長期以來,中國(中共)一直在按照一套不同的規則行事,採取不公平和反競爭的經濟做法,」她說。 這位美國貿易代表列舉了中國(中共)的一系列不公平做法,包括強制性的技術轉讓、網路黑客和網路盜竊、針對產業部門採取行動獲得主導地位等非市場政策、壓制勞工權利、薄弱的環境保護,以及人為的壓低產品價格,使這些廉價產品充斥全球市場,從而消滅競爭對手。 在美國前總統川普2018年對來自中國的約300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後,拜登政府基本上延續了這些關稅,同時根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在2022年啟動了對這些關稅的審核。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星期二在拜登總統宣布對華關稅行動之前公布了期待已久的審核報告。 戴琪在記者會上說,顯然,上屆政府與中國(中共)達成的貿易協議未能增加美國的出口或促進位造業的發展。事實上,中國在電動汽車和電池等一些關鍵領域的出口實際上有所增加。拜登總統今天簽署的備忘錄是對此做出的回應。該備忘錄指示她增加對關鍵的製造和採礦部門的關稅,包括鋼鐵和鋁、半導體、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和某些關鍵礦物。這些增加的關稅預計將涉及約180億美元的貿易。 戴琪:不尋求限制中國的經濟發展,但堅持公平競爭 「總統採取的這個強有力的行動是戰略性的。正如他所說,我們不尋求限制中國的經濟發展,但我們將堅持公平競爭,並保護美國工人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公平做法的傷害。總統今天的指示將捍衛美國工人和企業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為廉價產品的傷害,無論是電動汽車、鋼鐵、還是關鍵的礦物質或是半導體,」她說。 這位美國貿易代表說,這些措施是拜登總統以工人為中心的貿易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還強調,美國將繼續與美國的合作夥伴和盟友進行協商,他們也面臨著來自中國(中共)不公平貿易做法的類似威脅,也在表達對這些不公平做法的擔憂並正在採取行動。她說,美國的這些合作夥伴對於應對中國(中共)不公平貿易做法這一更廣泛的威脅至關重要。 她在記者會上回答有關問題時說,美方的這個行動對北京來說不是個意外。 雷蒙多:戰略性的貿易政策有助於保護關鍵的美國產業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Gina Raimondo)多星期二早晨發表聲明,對拜登總統指示美國貿易代表對來自中國的18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表示支持。 「拜登總統正在採取果斷行動,確保不公平的貿易做法不會威脅我們的競爭力和經濟安全,同時還加強美國的製造業。這是一種戰略性的貿易政策,將有助於保護關鍵的美國產業,如清潔能源和半導體領域,」雷蒙多表示,「我們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套路——我們已經看到他們在太陽能和鋼鐵領域的非市場行動——不能允許中國通過向市場傾銷人為的低價產品來破壞美國供應鏈,損害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 耶倫:不會再次容忍中國的產能過剩衝擊美國,將繼續與中方對話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也發表聲明說,「自上任以來,拜登總統和我明確表示,我們將採取必要行動來促進美國工人和企業的利益。今天宣布的301條款審核結果概述了需要採取的戰略性和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某些長期存在的不公平貿易做法。」 耶倫說,在她四月份訪華期間,她向中國(中共)最高層的經濟決策者提出了美國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擔憂,並表示,拜登總統和她本人都親眼目睹了過去某些人為的低價中國進口商品的激增對美國社區帶來的影響,我們將不會再次容忍這種情況。 她重申,美國的這個做法並不是受反華政策的驅使。 「這些對過剩產能的關切受到我們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的合作夥伴的廣泛關注,這並不是受到反華政策的驅使,而是希望防止不公平的經濟行為造成破壞性的經濟失衡,」耶倫說。「這些問題是經年累月積攢下來的,不會在一天之內得到解決。我和我的團隊將繼續直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口官員就我們對其長期存在的宏觀經濟不平衡和產業政策以及對美國和全球經濟的溢出效應等廣泛的關切進行對話。」 耶倫星期一在接受彭博電視臺採訪時表示,希望中國(中共)不要對美國的關稅行動做出重大的反應。 前美國經貿官員的反應 前美國助理商務部長帕特里克.馬洛伊(Patrick Mulloy)認為,拜登總統採取的這個關稅行動是重要的。 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拜登總統維持了川普時期的對華關稅,由此可見,美國兩黨對中國(中共)年復一年地與美國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這一問題的看法是一致的,這種貿易不平衡對美國經濟和美國人民來說是不健康的。因此他認為,中方對於美國採取這樣的措施不應該有太多的抱怨。 在他看來,這次關稅行動不會對中方造成沈重打擊,而是美方向中方發出的一個信號,表明美國不會再接受又一波所謂的「中國衝擊」。 「這對中國人的損害並不大,因為他們在這裡的電動汽車市場還不大。但這將使他們更難在我們的經濟中搶佔電動汽車市場的大塊份額。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好跡象。我認為我們會就此展開進一步的談判和討論,中國人必須解決這些問題,」他說。 這位擔任過兩屆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委員的的貿易律師認為,這個行動雖然會讓中國人不高興,但不至於損害兩國的整體關係。 彼得森世界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擔任過負責國際貿易與投資政策的副助理財政部長蓋裡.哈夫鮑爾(Gary Clyde Hufbauer)認為,拜登採取這個行動的時機顯然是為了總統大選。儘管白宮在聲明中說這與政治無關,但他認為,這與政治息息相關。 他對美國之音表示:「之所以選擇這個時機,是因為賓夕法尼亞、密歇根、內華達、亞利桑那等搖擺州的選情非常接近。」 馬洛伊認為,拜登總統出於選舉考慮採取這一舉動無可厚非,因為要想當選的話,你必須擊敗你的競爭對手,並對選民的需求做出反應。 「不幸的是,在民主國家,你要關注人民,而美國人民對(美中)關係中的這種不平衡感到非常關切。因此,政界人士對人民的關切做出反應,在我看來,這才是應該的,」他說。 川普:拜登的行動軟弱無力,徒勞無益 再次與拜登總統角逐總統大位的前總統川普在拜登宣布了對華新關稅的措施之後發表聲明,批評他的行動軟弱無力。 「喬.拜登今天的行動是一個軟弱無力且徒勞無益的企圖,目的是要轉移人們對他瘋狂的有關電動汽車的規定對美國汽車工業造成的嚴重傷害以及對他的激進政策如何正在造成成千上萬美國汽車業就業機會的注意力。事實上,這些關稅並不適用於汽油動力汽車和卡車,而只適用於中國的電動汽車,這表明這與保護美國工人毫無關係,」他在聲明中說。 他還批評說,拜登非但沒有對中國(中共)採取強硬態度,反而通過所謂的《通貨膨脹削減法》向中國的公司提供數千億美元的美國納稅人的補貼。 川普此前表示,一旦當選,他將對所有來自中國的產品徵收60%的關稅,對其他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10%的關稅。 美國全國對外貿易委員會:對華關稅行動是一個錯失的機會 針對拜登政府發布法定要求的301條款四年期審核報告並宣布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徵收新的關稅,由大型出口商組成的行業協會美國全國對外貿易委員會(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全球貿易政策副總裁蒂芙尼.史密斯(Tiffany Smith)發表聲明,對報告的發表以及把用於國內製造的設備排除在關稅之外表示歡迎,但同時也認為,這是擺脫美國在對華關係中依賴關稅作為首選工具的一個錯失的機會。 「這一聲明顯示,這屆政府仍然認為,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單邊關稅將有效地說服北京放棄最初導致了此次調查的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現在仍然是一個問題。如果關稅能解決這些複雜的問題,到現在它們早就應該得到解決了,」聲明說。 該行業組織認為,把用於國內製造業的機械設備排除在關稅之外是一個小的改善,但維持舊關稅和徵收新關稅的代價和影響使這些微小的改善黯然失色。 史密斯指出,根據美國政府自己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已經支付了超過2150億美元的301條款關稅,但收效甚微,而現在還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該機構認為,在美國處於創記錄的通貨膨脹時期,政府不應該繼續依賴關稅作為主要的政策工具,而應該尋求與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合作的方式,在中國推動真正的變化,為美國的生產商、出口商和消費者帶來持久的利益。△(轉自美國之音)
 
分享:
 
人氣:13,30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大撒幣也不管用?!國際支持美國多於中共;裝不下去了!
大撒幣也不管用?!國際支持美國多於中共;裝不下去了!
新車漏電致車主被擊傷 比亞迪又曝事故 !比亞迪漏電故障頻發!
新車漏電致車主被擊傷 比亞迪又曝事故 !比亞迪漏電故障頻發!
今生恐水跟前世有關?!鄭州小夥遊冥府都見到了什麼?
今生恐水跟前世有關?!鄭州小夥遊冥府都見到了什麼?
車主吐槽買比亞迪腸子悔青了!離譜 比亞迪漏電致車主腦溢血!
車主吐槽買比亞迪腸子悔青了!離譜 比亞迪漏電致車主腦溢血!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