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守心法 仁義值千金(圖)
 
2022年8月19日發表
 



人生在世,錢財不及仁義,但是能時時堅守仁義確非易事。

【人民報消息】《增廣賢文》中有兩句:「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人生在世,錢財不及仁義,但是能時時堅守仁義確非易事。

宋末元初,大學問家許衡學識淵博,品德高尚,不食無主之梨的故事廣爲人知。許衡嚴守禮義,一生以維護儒家學說、承傳民族美德爲己任,着有《魯齋遺書》傳世。

家貧苦學 微言大義

許衡,字仲平,號魯齋,是懷州河內人,祖輩世代務農爲生。許衡年幼的時候就顯露出與衆不同的天賦,七歲進入小學,老師教他認字寫字,他問他的老師:「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老師說:「爲考試中舉。」

許衡說:「僅僅就爲了這個嗎?」老師對他暗暗稱奇。每次老師給他講解書籍,他總是問老師其中的微言大義。

時間長了,老師對他的父母說:「這個孩子很聰明,悟性又非常好,總有一天,他會超過一般人,我當不了他的老師。」於是辭職離開了,父母盡力挽留他,也不能夠留住。

就這樣總共換了三位老師,許衡漸漸地長大,他酷愛讀書如飢如渴,然而身處混亂時代,而且貧窮,家中沒有書,曾經跟隨一個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見那人家裏有《書》(疏義,對經的註釋),於是請求住在他家,用手抄好後才回家。後來逃到徂徠山,才得到易王輔嗣說的《易經》。

甲寅年,元世祖爲親王時,任命許衡爲京兆提學,在關中辦理學校。後來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之職。他曾向元世祖建議:爲政必須遵循先王之道,必須講義理,因爲道理是事物的「所以然」和「所當然」;不可違背傳統的美德。

仁義守禮 泰然自若

當時正在兵荒馬亂之中,許衡日夜思考背誦,身體力行去實踐,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禮儀,然後才行動。

許衡曾經在夏天經過河陽,口渴極了,路邊有梨樹,大家爭着摘梨吃,許衡獨自端正地坐在樹下。有人問他爲什麼不吃,他說:「不是屬於我的東西卻去拿,這是不對的。」

別人說:「世道這麼亂,這些梨早沒有主人了。」

許衡說:「梨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許衡後來遷移到山東,留在魏州,人們見他道德高尚,逐漸開始追隨他。許衡在魏州三年,聽說戰亂將要平息,於是又回到懷州。凡是婚喪娶嫁,他必定根據禮法,並以此倡導同鄉的人如此做,學習的人逐漸多起來。

因爲家境貧窮,許衡親自下田耕作,穀物熟了就吃穀物,穀物不熟就吃糠咽菜,處之泰然自若,朗讀詩書的聲音傳到屋子外就如音樂一樣優美動聽。如果家裏財產有餘,許衡就分給同族人以及貧困的學生。人們如果有所饋贈,只要有一絲一毫不符合禮義,他就不會接受。

姚樞曾經被召入京師,把自己的雪齋讓許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許衡堅辭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許衡的小孩由此經過,不看一下就離開,可見許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一個下雪天,有位學生冒着大風雪前來求教。許衡見他凍得發抖,把自己身上的棉襖脫給他穿,關切地問道:「爲何只穿單衣出門?」

對方講:「家母患病,我當掉棉衣換藥了。」許衡立即取出兩貫銅錢,送給他以贖回棉衣。對方知道他並不富足,推辭不要。

許衡說:「我助你克服眼前困難,並不影響到我的生計。況且古人講得好:『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我歷來認爲收入能滿足基本生活即可,多餘財錢應濟困助人,這比留下錢來自己享受更有意義。」△

 
分享:
 
人氣:26,18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