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風流才子 袁枚的四世人生(圖)
 
懷忍忍
 
2021年8月4日發表
 



玷污儒林清風的袁枚。

【人民報消息】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是清代詩壇的盟主,他的詩論情性縱橫流傳天下,著作之一的《隨園詩話》直到晚清仍然風行。他生來就具有超常稟賦,十二歲補縣學;二十歲時寫詩作賦,須臾就成,辭藻瑰麗。二十四歲舉博學鴻詞科進士。

乾隆十三年,袁枚辭去地方首長的官職,次年在江寧(南京)西城小倉山下築隨園定居,悠遊人生,集聚來自四方的文人和同好。他提倡並實踐「性靈說」,影響廣大。

袁枚有「風流才子」之譽,亦有無行之謗。他對朋友有義,對女色縱情,自喻爲「護花使者」。他的才情極高,一生譭譽參半,因「好色」、「倡魔道妖言,以潰詩教之防」得罵名。

嘉慶二年,袁枚離世。五年後轉生到安徽盧江李家,名長松。祖父、父親都是士族出身,李長松從小就能鞭策自己認真力學,更難得的是,早年就知道自愛,努力內在的修養。

但是,李長松有一個行爲怪異到令人不解。他讀書學習,對前賢總是很欽敬,但是唯獨對袁枚的爲人不以爲然。每當他在書鋪中看到袁枚的著作,一定買回家把它焚燒個精光。

有人問他原因,他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答說:「就是特別鄙視他的爲人而已!」

道光辛卯年,二十九歲的李長松在江南鄉試中舉人。次年,他再參加壬辰恩科鄉試,豈知在路途中染疫,死於金陵(南京)的旅店。李長松和父親已經失聯十多年,方魯生等友人爲他理了喪事。

李長松的父親李翁在鄉里時,喜歡到處打聽,好管閒事,因此惹來縣令和怨家的怨憎,不得不亡命他鄉。他避居廣東,遊走幕府辦事謀生。

一天晚上,他休息就寢時,忽然聽到急切的敲門聲。他連忙起身開門,看見門口來了一臺大轎,有一穿着蟒袍補褂的官人坐在裏面,前導的紗燈上有朱紗寫着「南海縣正堂」的堂號。轎子裏的官人到他榻前行禮,說道:「父親大人,我是長松,您的兒子。」

李翁和家人音訊斷絕十多年,兒子怎會突然出現在眼前?李翁端詳着眼前這位官人,果然是自己的兒子李長松。他驚問道:「你是從哪來的?」

卻聽得李長松說起前世(袁枚的那一世)和前前世,以及怎麼轉生成他兒子的來歷:

「兒子前兩生本是一修道的道人,因爲誤聽人言,塵心一動,投身爲袁枚,迷了本性,玷污儒林的清風。那一世享有文名、享有壽考,其實所得的福氣是過分了。因爲兒子修道的那一生修得的道力尚深,承蒙天帝的安排,給我小小懲罰,投生到李家當您的兒子。」

「長松此生雖然沒有大善功,然而三十年來,朝夕小心謹慎,不敢爲非,天帝悲憫我能改過自新,就在今夕已經完結今生的輪迴果報,死於金陵,賴朋友收殮了,當下即將赴本地城隍之任,因此特地過來探望您。」

李翁大爲驚震,又聽長松繼續說了這些年他參加的考試:「您十餘年不知家中事,兒去年中江南鄉試副榜,頭場試四書文三篇和五言八韻詩,今天又再度應恩科鄉試,但此生也就此結束了!」

李長松把自己副榜中舉第幾名,還有詩文的考題都跟父親說得一清二楚。

接着他爲李翁的未來也給了預告:「往日那些讓您遠走他鄉的事已經平息了,您宜早早歸去,歸鄉後茹素修行,還有兩個孫子可保無恙。否則您壽年不永,兩個孫子也不能保了!」

臨別前,李長松反覆叮嚀,才拱手辭別上轎而去。

這時李翁感到如夢初醒般,驚駭得汗流浹背,不敢再睡下,就坐床等待黎明來臨。

天一亮,他走到廳堂,看見桌几上留有一張名片,熟悉的筆跡寫着「李長松」三字,的確是他兒子的手書。

李翁立刻找了他在此地做事的東主,說了這事。東主認爲一場夢幻,難以爲憑。

李翁說:「固然夢幻難以爲憑,但名片上三字的確是吾兒的親筆書,十餘年不通音訊,此三字從何而來呢?」

東主說:「還有其它的說法可爲證嗎?」

李翁就把兒子提到的鄉試題名副榜和考題等等盡都說了。東主覓來辛卯科江南鄉試題名錄,一一查驗,果然不管是中舉名次、當年考什麼和考題等等,都一一相符,讓他不能不信李翁夢中所見爲真!

當天,李翁即刻請辭歸去鄉里,東主也不再留他。他離開廣東省城百餘里,來到江邊搭上一船,這天夜裏他又夢到李長松來告訴他:「這條船是強盜賊船,明日中午船行至某江中必定劫客人之財。您一早可付了船資,託故離去,晚一天另搭一船就行。」

李翁醒後,記得清清楚楚,天將明,就按照李長松的指點下了那船。果然那天中午在旅店就聽到強盜船在某地劫客的事件,於是李翁更加相信前兩夜真是兒子之魂入夢來了!

李翁歸裏後,一開始頗能守誡。爲李長松入殮的方魯生一聽說李翁歸鄉,特地去拜見他。李翁撫着兩個孫子的背慟哭,一五一十訴說了死去的李長松兩度入夢和真實的遭遇。

又過了兩三年,方魯生再去探望李翁,可惜那時李翁又重蹈故轍,也不茹素修行了,人也衰老了,兩個孫子也有病。

又過一兩年,方魯生三度前往李府,這一次已經見不到人了,李翁與兩孫已經相繼死亡。△

(有刪減)

 
分享:
 
人氣:24,75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