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孝道(圖)
 
容乃加
 
2020年8月7日發表
 



圖爲明代 仇英畫二十四孝《曾子囓指心痛》。

【人民報消息】「放之四海而皆準」這耳熟能詳的詞兒有沒有出處呢?其實它不是句俗語,而是出於經典之作。那麼這話中意指什麼「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呢?「四海」有沒有特定的對象、特定的範圍呢?

人們常常聽得到的這個詞「放之四海而皆準」,聽着聽着也習以爲常,說一個道理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爲準則,這詞後人在寫文章、說理的時候常被套用。

《禮記.祭義》中記載曾子說道:「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這詞兒的起源處。「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間準則就是「孝」。

曾子說「孝」道充滿天地之間,普遍於四海之內。繼往開來到後世代代,日復一日,日日夜夜不會間斷。不管在世間哪個地方,無論是往東至東海、西到西海、或是南至南海、北到北海,遍及世界東西南北各地,只要是有人的地方,無不認同孝道的。

「四海」是「自西自東,自南自北」四面八方的境地都涵蓋其中之意,換個說法,就是普天之下的意思。詩人文人寫詩文也常用「四海」來表達天地間、各地的意思,例如「五湖四海任遨遊」(唐代呂岩作)、「四海五湖皆逆旅,千巖萬壑正秋風」(宋代晁補之作)。

曾子字子輿,是春秋時魯國武城(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他是孔子的入室弟子,性至孝,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爲「宗聖」,是元文宗至順元年加封的。

曾子著作了《孝經》,《開宗明義》講了天地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曾子傳承了孔子的教導,在《孝經》中開示,古代聖王有至德要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的泉源,可以平順天下,可以教化人民和睦相處,可以讓上下善待彼此而無怨,那就是孝道。

人來到世間是受到父母的生育、養育和教育,所以孝順父母、反哺父母是最根本的爲人之道,所謂「百善孝爲先」是也。世間之人誰能沒有父母而生?誰能沒有父母(或養父母)的養育而存,所以說孝道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孝道怎麼實踐呢?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總體概括了孝道的三個層次。最基本的孝道是奉養父母,遺棄父母在古代的律法中是「十惡不赦」的罪行之一;奉養之上還要不辱父母,不讓父母因爲自己的行爲過失而感到羞辱、受到羞辱;大孝是尊親,實踐父母的教導而有成就,立身行道揚名於世,以功業成就來顯揚父母。不論能力在哪一層次上,人人都可盡力而爲。△

 
分享:
 
人氣:19,72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