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稱按摩 山東15歲女兒勒死律師母親(圖)
 
2020年6月1日發表
 



事業有成的女律師張揚(右)離異後帶女兒(左)生活。

【人民報消息】山東發生一宗人倫慘劇,事業有成的女律師張揚離婚後與女兒一起生活,疑因對女兒要求過於嚴格,被女兒活活勒死於家中,消息在社媒圈中熱傳。

5月25日,一份山東誠功律師事務所的訃告在律師羣裏流傳。訃告中稱,律師張揚因意外不幸於5月23日在家中去世,年僅45歲。

訃告並沒有說具體死因,不過,據社交媒體圈中流傳着的一份令人不寒而慄的聊天記錄,顯示張揚是被女兒用繩子勒死的。

網上消息稱,5月23日,張揚回家後,15歲女兒謊稱給母親按摩,卻趁着母親不注意,勒住母親的脖子,直到母親失去呼吸,並在之後將屍體裝進行李箱。女兒犯案後沒有出門,直到她母親的同事25日到她家發現門被反鎖,感到異常並報警。

其15歲女兒有重大作案嫌疑,目前已被警方控制。警方透露,張揚15歲的女兒認爲母親對其要求過於嚴格,引發母女矛盾。

據報導,死者張揚畢業於山東師大,擅長代理民事、房地產、刑事等業務,執業4年辦案150多件,生前曾獲得「優秀民事律師」、「青島市代理申訴的優秀律師」、「青島市司法行政系統的先進個人」等多種稱號。

消息說,死者同丈夫離婚後,獨自帶着15歲的女兒生活。據稱,其女兒在案發後接受警方調查時承認,涉案所用的繩子是提前準備好的,5月22日就想加害她。

案發後,女兒反鎖家門,一個人和行李箱中母親的遺體待了兩天一夜,直到案發。

這條反人倫的消息出來後,在微信圈裏熱傳,引發熱議:「這個社會是怎麼了,母親與女兒不應該是溫柔的稱呼嗎?如今變得那麼冷漠?」

「人的一生有時事業很成功,兒女教育很失敗的。」

有網友說,近幾年層出不窮的殺父母犯固然應該被譴責,但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深思。很多殺父母案的犯罪動機其實是來源於「要擺脫父母親的控制」……

「15歲女兒將當律師的母親殺害,無論如何都難以接受,家庭教育,事業與家庭,親子互動,尊重與期望,顯然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有網友建議,賺錢之外還是多對孩子關愛一點……

近年來,未成年人弒父殺母的驚天人倫慘案在中國各地屢屢上演,令輿論譁然。

2019年3月,江蘇省建湖縣一名13歲少年疑因長期不滿母親管教,持菜刀砍死母親,事件轟動一時,但這卻不是第一宗弒父殺母的驚天人倫慘案。

2018年12月31日晚,湖南衡南三塘鎮,13歲少年羅某因家庭糾紛用錘子殺害父母后逃離。今年1月2日下午,衡南警方在雲南大理將其抓獲。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少年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死。弒母后,男孩輕描淡寫道:「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2017年12月8日,四川省大竹縣文星鎮一名13歲少年在家中殺死自己的母親後,砍下其頭顱放入糞便桶,並錄製一段視頻發送到微信朋友圈。

就在近日,網上傳出視頻和圖片,內容稱上海閔行區梅隴二村,兒子把父親的頭給砍掉了,場面極度慘不忍睹,多人合力才把手持砍刀的兇手制服。

一宗宗怵目驚心的案件,引人深思:本該是最天真的年齡、本該是最單純的孩子卻成了惡魔?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孩子變得如此冷血?變得如此漠視人倫親情?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們可以對至親之人下如此毒手?中國的教育究竟怎麼了?

一般而言,出現這種人倫慘劇,輿論多指向父母教育無方。報導說,誠然,溺愛縱容,或過於苛刻,以及長期不在孩子身邊,令孩子缺乏溫暖,父母確有管教不當,但社會和政府難道沒有責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長把孩子託付給學校,希望孩子知書達理,結果卻教出這樣的學生,教書育人的學校難道不該反思嗎?

當今社會「烏鴉反哺」的故事早已無人知曉,網絡暴力文化卻氾濫成災;當全社會充斥貪圖享樂、追逐金錢風氣,道德淪喪,人心不古,孩子的心理又怎會有正能量?一個病態的社會又何來倫理?

特別是絕大部份未成年犯罪都是留守少年,父母外出打工,如果不是貧窮,又何必離鄉背井?如果不是戶籍限制而不能上學、房價高企買不起房子,子女又怎會不在父母身邊?

而類似這樣的未成年人殺害父母親的案例,中共宣傳監管機構不允許大陸媒體進行報導,通過民間渠道傳出的案例只不過冰山一角,但已經讓人怵目驚心。

有分析人士認爲,未成年人弒父殺母的驚天人倫慘案都是中共反人類的意識形態灌輸下,教育出來的狼崽子幹出來的罪惡,中共唯恐這些黑暗現象被曝光,會動搖其政權的「穩定」,因此中共宣傳監管機構不允許大陸媒體報導。

與此同時,面對未成年犯罪案件井噴,各地政府紛紛撤銷少年管教機構,將未成年犯罪的管教責任推給社會。而當局推出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成爲政府不作爲、亂作爲的藉口,甚至濫用政策,保護多於懲罰,保護法淪爲少年犯罪的保護傘。

評論稱,對越來越驚人的未成年人犯罪行爲,中國社會以及中共政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分享:
 
人氣:27,02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