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務必要看!這文章昆明血案後極受歡迎(多圖)
 
2014年3月9日發表
 
誠信的維族漂亮小老闆瑪爾哈巴。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蕭廂修改整理)今年元月初,回故鄉探親前,我去了一趟二道橋大巴扎,找到了一樓B-2號鋪面,給年輕漂亮的女老闆瑪爾哈巴說明了我要購買物品的種類、規格和數量後,就舒舒服服坐在店中椅子上,一邊和她的妹妹瑪依拉、朋友努爾古麗「諞傳子」(聊天),一邊等着她給我跑上跑下地去照單兒拿東西——因爲我要的有些商品,她這兒沒有。 沒過多一會兒,剛當新娘子才幾個月的瑪爾哈巴,風風火火地跑了回來,哈哈,一頂俄羅斯風格兒童小皮帽、一把小熱瓦甫琴、兩套維吾爾小男孩兒繡花衣、一條維吾爾愛德萊斯綢小連衣裙兒,一樣不差如數拿回,完全符合我的要求。我當即滿意付款——不用再多話,她拿回來的,我就知道是質最優良而價最合理的。 她和她妹妹瑪依拉,一直稱我爲「大哥」,而她們的媽媽帕提古麗,也跟着稱我爲「大哥」。她媽媽40多歲,她們姐妹,也就剛剛22——23歲。「大哥」已經不是「輩兒」和年齡上的稱呼,而成了一種尊敬的稱謂。 那麼,我是怎麼和她們一家子「混」得這樣熟了呢? 說來也簡單,頭一年(2008年)中國新年前,我想要買幾條維吾爾風格的圍巾帶回老家,送給女兒、妹妹們,但不太了解行情,心中沒底,就在巴扎裏瞎轉。綽號「大眼睛」的瑪爾哈巴,熱情招呼我進她家鋪子看看。哦,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雙真誠的大眼睛,鬼使神差地,也就應邀而進去了。沒想到的是,瑪爾哈巴一邊利利索索、忙忙活活地給我拿各色頭巾講解介紹,不厭其煩地給我示範:用火燒了後有臭味兒的是毛織的,有異味兒的是化纖的,一邊回答我的提問,告訴我說,去年,她本來夢想着考上中央民族大學的,但遺憾的是,只差幾分未被錄取,想了想,她索性不上那個錄取了她的大學了,接下老爸經營的鋪面,當起了小老闆…… 「哈哈,你要是上了大學,差不多會成爲我的學生!」我樂了。 瑪爾哈巴的自然、坦誠和大方、熱情,使得我一下子感覺到與她的距離拉近,「似曾相識」了。而我買她的那些頭巾,都是她幫着一條條精心挑選的,質量可靠,價格又真是合理。從此再買維吾爾風格的頭巾衣物,一定就到她家鋪子;有朋友來新疆,也要帶到她家鋪子。而我每次逛到二道橋,哪怕不買東西,也一定要到她家鋪子裏坐坐嘍!就這樣,我不但和她熟悉了,和她的妹妹、媽媽,很快也都熟悉了,再後來,還認識了她的丈夫、婆婆…… 就這麼簡單嗎?就這麼簡單!我和B-2攤位的緣分,和這一家孃兒仨的一種默契的信任,就是這麼簡單地建立、延續了下來。 你頭吃大了嗎——「無商不奸」呀!恐怕會有人這樣擔心。 閣下,剛才說過,我和瑪爾哈巴「似曾相識」呀!你再聽聽我講幾個維吾爾巴扎的故事,也許,你就不會一概而論地評價巴紮上的維吾爾族人了!

喀什的土陶店鋪。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件在別人心裏可能很不起眼兒的記憶。 1991年11月初,我在南疆于田縣出差,聽說這裏的乾果,比如杏幹、桃幹,杏脯、桃脯,都挺不錯的。就請當地朋友帶路,想到巴紮上選購一些。可惜,沒趕上巴扎天,在街上買不到像樣的。而我朋友呢,讓司機一腳油門,我們索性闖到了那個維吾爾族村子裏。 嚯,這家老鄉家可真是夠窮的了,屋裏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地面上的虛土有一兩寸厚,房屋的「笆子牆」上裂着大縫子,透過去,能看到小院子裏的幾隻雞在啄食…… 主人是一位60歲上下的白鬍子老漢,非常和善地招呼我們進了家門。維吾爾司機向他說明來意後,老漢立刻從裏間屋搬出幾個大口袋,讓我挑選。好了,爽快而慷慨的老漢「一口價」,每種都只要6毛錢一公斤——比在烏市便宜得不成比例!此時,我倒有些不好意思多買了,說好了總共買5公斤。於是老漢開始給我左一樣右一樣地裝袋。過秤的時候,我心裏更加侷促不安了,因爲那簡直就是一個象徵性的動作:秤桿兒根本沒打住,高高地挑到了頭,老漢趕緊用手按住,就「算」5公斤了!但,這還沒完呢——老漢把口袋放到了地上,低頭一看,我的那條面口袋,只裝到了一半兒多一點點兒。二話不說,老漢又左一捧、右一捧地把各種乾果一個勁兒地往口袋裏塞,直到口袋滿到只能用一根細繩勉強扎住口兒,才算不再硬塞了,卻依舊是隻「算」5公斤,老漢說什麼也不肯再多收一分錢! 唉,當初爲什麼不說買10公斤呢! 我已經在不同的場合,把這個故事講了快18年了,有多次講到動情時,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那老漢家難道不需要錢嗎?他家是那麼窮!我一個漢族人和這個維吾爾族老漢素昧平生,以後也再沒有見過他。可是,那老漢簡直等於是白送了我一大袋子乾果呀,死活不肯再多要一分錢!他,圖的是個啥喲?…… 好了,你可能會說,這不是巴紮上發生的事情,說明不了問題。那麼,下面這個別人在巴扎的故事,你又該如何去理解呢?

趕巴扎去。
巴紮上的好小子!

「巴扎」,波斯語,一般都翻譯成「集市」、「農貿市場」,但是,經過有關民俗專家調查研究,「巴扎」一詞的確切語意應該是「大門外面的事情」,也就是說,巴扎,不僅僅是做買賣的地方。 曾有一個朋友,跟我發過這樣一個牢騷:有一次,他要帶隊到沙漠進行探險活動,得預先買上一麻袋黃蘿蔔。哈哈,走到民豐縣一個鄉村的巴紮上,見到一位白鬍子老漢的面前,正好擺着一袋兒。嗯,質量、價格都十分滿意,但是,老漢的回答,卻讓他立即傻啦—— 「你不能全買走,你只可以買一些!」老漢口氣堅定。 「爲啥?我全買了,你不就可以回家了嗎?」朋友一頭霧水。 「不行,這一袋子黃蘿蔔,我是要賣一天的!」不容商量。 「哎,你還可以再回家裏拿一袋子來呀!」朋友仍不死心。 「那不行!那樣子,我會很累的……」 我的這位可憐的朋友非常無奈地跟我說:「你瞧,放着現成的生意不肯做,非要在巴紮上磨嘰一天,你說,他圖了個啥?」 我回答:「不懂了吧?那是一種生活態度:在老漢心裏,每週一次趕巴扎,掙錢是次要的,享受巴扎、享受生活,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呢——瞧瞧人家,多麼灑脫的生活態度!閣下,那位可敬老漢的黃蘿蔔,你買了沒有?你一定得買一些,那絕對是貨真價實的!」 沒錯,讓我們揣摩一下:那位白鬍子老漢心中琢磨的應該是,巴紮上可能會遇到老朋友,會見到遠近親戚。哎——即便是見不到熟悉的人們,那麼,巴紮上的那種繁鬧的氛圍,那種歡騰的情景,跟顧客說幾句話,和陌生人打個招呼,都是值得享受、耐人回味的呀! 你可以去想象一下,那位白鬍子老漢下午回家的時候,他的黃蘿蔔很可能並沒有賣出去多少,可是他依然樂呵呵地趕着毛驢車,哼着或者高聲唱着民歌小調,滿臉的自得和滿足…… 這位白鬍子老漢,應該是一位普通農民了,那麼,巴紮上開店鋪的人們,又會是怎樣的呢?

維吾爾老醫生——阿塔米拉斯。

那是2007年5月的事兒了。我隨同「環塔拉力賽」的隊伍來到了于田縣。工作間隙,免不了逛逛自己喜愛的巴扎,因爲無論在哪兒的巴紮上,你不管和誰目光相遇,至少都會收穫一個純樸而真誠的微笑。我信步走進了一家店名和人名都叫「阿塔米拉斯」的維吾爾老醫生開的藥店,中草藥、成藥,還有這位老醫生自己配製的玫瑰茶、藥茶和玫瑰醬,都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看起來這位老醫生在當地是很有名氣的,店裏熙熙攘攘的顧客,你來我往,好不熱鬧!老醫生察言觀色對症開方,兒子和徒弟照單抓藥,然後塞到門外的粉碎機裏,一按電門「轟隆隆」,一劑藥配製成功,買藥人滿意而去…… 嘿嘿,有意思!我不免問起了行情。喲,無論哪種茶,都是6元錢一盒,而玫瑰醬,也是6元錢一瓶——價格合理!我興致勃勃的當即各買了一盒、一瓶。嗯,我的行軍壺裏,又要有新茶啦! 不想回到賓館,幾個朋友湊上前來,紛紛打聽是在哪裏買的,一聽價格,眼睛全都「綠」了,纏着我帶他們再去一趟——好唄! 更想不到的是,有兩個朋友分別要買一箱玫瑰醬、一箱玫瑰茶,而老醫生仍然「一口價」:每瓶(盒)——6元錢,不還價! 兩人據「理」力爭了半天,老醫生就是不肯讓步不還價。我在一旁可看得不耐煩了:「你倆買還是不買?買,把錢交了,走;不買,把貨放下,走!」倆人極不情願地交了錢,各拎一箱出了店門還在嘟着嘴兒不高興。我呢,可又發話了:「你們倆呀,偷着樂去吧,在城市還上哪兒去找這樣講誠信的老商人喲!人家秉承的商業道德是:第一,我的商品貨真價實,就賣6元錢,一步也不讓;第二,我是一視同仁的,你買一盒或買一箱,我都給一種價格。哎,你們想想吧,如果人家把價格給你提到12、13塊錢一盒,你跟人家講了半天價,到了兒還得掏7、8塊錢才能買到一盒,到底哪個划算?到底哪種人實在!」 呵呵,倆人臉上,頓時「多雲轉晴」嘍! 恪守傳統商德的維吾爾店主和攤主,在各地巴紮上到處可見。 你在巴紮上,經常可以看到一排婦女,在賣同一種自家加工出來的酸奶子、小點心之類的飲料、小吃。我在庫車、新和、沙雅、拜城等地的巴紮上,都曾經從旁邊觀察過這樣的「娘子軍」。沒有顧客的時候,她們湊到一起吱吱喳喳很親熱地拉着家常,一旦有了顧客,她們依然氣定神閒,你問哪家的、你買哪家的,都無所謂。而她們的貨物,質量、價格都幾乎一樣,沒有誰動歪腦子去降價、加價讓別的「同行」尷尬,更沒有誰去「撬」別人的「行」搶生意。而顧客一旦離去,她們就又親親熱熱地聚在一起「吱吱喳喳」,如同姐妹。 東西賣不完咋辦?嗬,這還用問嗎——再拿回家去不就完了嘛!

巴紮上的美食小吃。

從前,你注意點兒觀察,很可能見到這種有趣的情景,一個或幾個維吾爾人,光着腳兒,而肩上各自揹着一雙漂亮的皮靴,從鄉下走到鄉鎮或城裏,去趕巴扎。進入巴扎前,他們會找個地方坐下來,拍乾淨腳上的土,穿上皮靴,然後神氣活現地踱着方步,悠閒地逛來逛去,興致勃勃地看看這裏的衣物、布料,瞧瞧那裏的傢俱、工藝品……問問價錢,比比質量。再和認識的或不認識的遊人、老鄉開心地說說話,點點頭兒打個招呼。接近中午時分,找一個賣涼粉的攤子,從容淡定坐下來,掏出懷裏的饢,要上一碗涼粉,多灑些醋、辣子,有滋有味兒地吃上一頓。然後抹抹嘴,揚長而去。逛夠了走出巴扎,再悄悄地脫下靴子扛到肩上……就這樣,這些維吾爾漢子享受了一整天的趕巴扎樂趣,只吃了一碗涼粉,再什麼也不賣,什麼也沒買。 在他們心目中,巴扎,不只是買賣、交易的市場、區域,更是交友、溝通的平臺、場地。 維吾爾人往往遵守着一條祖傳的信條:自己的財產,有三分之一是屬於朋友的。在巴紮上,你真的就會經常享受到這樣的待遇:比如你買了一公斤桃子,攤主快快活活地把秤桿兒挑得高高的,然後再順手從袋子裏掏出幾個給你加上。而你在購買之前,是完全可以挑一個先嚐嘗的——這麼說吧,如果一個不自覺的人想佔小便宜,光在各個攤子上「品嚐」,就可以把肚皮塞得個溝滿壕平了,沒有人會跟你說長道短計較的。 換句話說,不管你買不買、買多少,也不管你是哪個民族的,你已經被他視爲心目中的朋友了!若你不滿意了,退貨、換貨,也還都好商量。 有一次,我在和田巴紮上,見一位端着茶碗喝茶的胖胖的維吾爾婦女,神情自怡而滿足。嗬——有意思!我滿頭大汗、興致勃勃地端起數碼相機,鏡頭對着她,而她卻跑出了我的取景框。原來這位女同胞沒發現有人在偷拍她,但卻看到了我滿頭大汗,於是立生惻隱之心,於是把她自己碗中的茶晃了又晃,倒在了地上,再從壺中又斟滿了茶,仔仔細細涮了好幾遍,又倒到了地上,最後再把茶斟滿,雙手捧着遞到了我手裏——這個問題我已經問過了許許多多的人了:如果是你的話,你怎樣對待這碗熱茶?衆人的回答是一致的:喝!對呀,當時接過這碗滾燙的香茶,我道聲「勒合買提(謝謝)」之後,一飲而盡,哎喲,燙得我呀,是呲牙咧嘴!但是心裏,一直暖到了今天! 只有自家人,才會用一個茶碗交替着喝茶。而那位胖胖的女同胞,只有一個茶碗,她,顯然沒拿咱這個漢族人當外人。 2008年9月初,我和3位湖南朋友路過阿拉爾市,在巴紮上吃午飯,順便在旁邊的烤羊肉攤子上要了幾串兒。不想咬了一口,幾個人全都「哎喲」了一聲,嘴大張、眼全閉啦!可能是這兒的四川人偏多,投其所好,烤羊肉也就多加了一道佐料——花椒粉。而這位攤主可能是,錯把那3個湖南人給當成四川人了吧?我們要的烤羊肉串兒居然也給撒了太多的花椒麵兒!從來沒聽說烤羊肉要加「花椒麵兒」的!我們被麻得愁眉苦臉兒。叫來了那位維吾爾攤主,機靈的小夥子一看表情,馬上明白了一切,立即厚道地告訴我們,非常抱歉,馬上給你們換不帶花椒粉的——二話沒有! 在各地的巴扎裏,在維吾爾人羣中,在他們的「大門裏面」也好,「大門外面」也罷,迎面而來,吹拂到你心中的,往往都還是暖暖的鄉情,濃濃的友情,還有深深的——親情…… 好嘍,巴扎故事還有很多,今天就說到這裏。△ (編者注:這篇2009年7月寫的文章原題爲《巴扎——大門外面的事》原作者是「老鬼」,也許是2014年3月1日雲南昆明血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定性爲維族人乾的,讓一些漢族同胞感到不公,所以2014年3月6日該作者在其自己的博客上重新發表。人民報記者對此文章進行了較大的刪節、修改和整理。)

 
分享:
 
人氣:119,18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