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闖禍,禍根在北京
 
陳破空
 
2010年5月2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今年3月26日深夜,一艘名爲「天安艦」的韓國軍艦,突然發生爆炸,船體斷裂、沉沒,46名官兵葬身大海。這是韓國海軍史上遭遇的最大一起災難。

事發時,該軍艦正巡弋在南北韓分界線附近、南韓一側水域,事態因而高度敏感。韓國方面展開調查,姿態謹慎,取證縝密,過程中,不輕易猜測,更不輕易下結論。調查歷時兩個月,結論才逐漸明朗:「天安艦」系遭北韓魚雷攻擊沉沒。

這個由多國(包括中立國瑞典)專家組成的「民軍聯合調查團」,提供了直接證據:在事發現場蒐集到的魚雷螺旋槳,與北韓魚雷設計一致,電動機內部手寫的韓文數字、字樣,也與北韓魚雷標誌相同;船體上留下的火藥痕跡和腐蝕劑,與北韓魚雷成分一致。間接證據則包括:事發前兩三天,北韓若干小潛艇忽然離開其部署位置並消失,事發後兩三天,這些小潛艇才又回到原有位置,而同期,周圍國家潛艇都保持在既有位置或其附近水域;襲擊成功後,有北韓軍隊司令獲得晉升,而襲擊證據敗露後,又有北韓國防高官被免職。還有狀況證據:2009年,北韓從中、俄等國增購了水下無線電設備,並將其水下特種部隊的訓練猛增了四倍……

北韓方面,矢口否認韓國的指控,並威脅,若遭制裁,將發動全面戰爭。面對北韓威脅,韓國政府照樣發佈了針對北韓的制裁措施:全面中斷南北韓之間的貿易及交流;禁止北韓船隻進入韓國海域;點明北韓頭目金正日要對事件負責;要求北韓道歉。

除了啓動經濟制裁,韓國似無意展開軍事報復。依常識,任何一國軍艦遭他國擊沉,該國都會視之爲戰爭行爲,而動用軍事手段,予以報復。然而,韓國,卻自有其難處。

在朝鮮半島,與韓國對立的,是一個流氓政權---金正日當局。該政權對抗人類,正處於內外交困,內陷經濟崩潰,外陷國際孤立,卻挾其飢寒交迫的民衆爲人質,對鄰國和國際社會大施核訛詐。金正日自恃手中擁核,狂言「不惜讓朝鮮半島陷於火海」,動輒要來個玉石俱焚,韓國自然畏懼三分。

若論戰爭,撇開他國不言,僅兩韓交戰,論人力、裝備、經濟後盾,北韓並不佔上風。但,北韓一窮二白,至多被打回到石器時代;韓國繁榮昌盛,如遭戰火,代價不堪設想。打爛北韓,就如打爛一個泥罐子;打爛南韓,則如打爛一個金罐子。故,南韓對北韓,猶如秀才見到兵,君子逢小人。講理的,遇到不講理的;要臉的,遇到不要臉的;要命的,遇到不要命的。

而在外部,北韓的背後,還有一個龐然大物---中共政權,長期爲金正日政權撐腰。就論「天安艦」事件,如果北京事先知情,等於縱容或慫恿金正日發難,無異於同謀;如果北京事先不知情,則說明北京已經無法控制平壤。今日北韓之惡,乃中共養虎遺患。可以想見,如果沒有中共的保駕護航,北韓獨裁者金正日,恐早如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一般,被推翻,被送上斷頭臺,身首異處。

北韓與中國,目前,屬於同一制度,號稱「社會主義」,實際是封建專制主義。可見,社會制度的形成,並非「國情」、「特色」等幾個詞彙所能解釋,社會制度,反映政權本質。與民主制度對應的,是文明政治;與獨裁統治對應的,是流氓政治。

作爲無賴政權,無論北韓還是中共,對國內民衆耍無賴,也對國際社會耍無賴。道德,正義,規則……這類文明詞彙,在平壤或者北京的獨裁者眼裏,統統不存在。平壤公開耍流氓,北京暗地裏耍流氓,往往一唱一和,天衣無縫。

當「天安艦」事件調查報告公佈後,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澳洲、歐盟、北約等,都嚴厲譴責北韓。但中南海的態度,依然不冷不熱,要求「各方保持克制」,聲言「要看到確鑿證據」。可以斷言,厚黑成性的中南海,永遠不會承認它能「看到」任何「確鑿證據」。

「天安艦」沉沒不久,中共御用「軍事專家」,就在假裝分析了「內部爆炸、礁石碰撞、水雷爆炸、魚雷攻擊」四種可能性之後,搶先得出結論:「內部爆炸的可能性比較大。」其中深意,耐人尋味。

如何應對「天安艦」事件?各國都說中共的角色很關鍵。對中南海而言,看似夾在兩韓之間的兩難問題,實際卻是從中漁利的「天賜良機」。如果北韓有求於中共,中共則可繼續利用北韓,打「朝鮮牌」,刁難文明世界,藉以掩護中共人權迫害;如果南韓有求於中共,中共則可藉機敲詐,離間美日韓同盟,削弱國際文明陣營。即便最後,中共勉強認同「制裁」北韓,也一定會討價還價,對國際社會要價不低。

多國表示,「天安艦」事件不解決,「六方會談」不能重開。惟中共卻要求將「天安艦」事件與「六方會談」分開。原因在於,「六方會談」由北京主導,中南海圖謀繼續操盤,玩弄國際社會於股掌之間。

中共橫阻於前,韓國投鼠忌器,只好將事件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交由國際社會仲裁。這是韓國的無奈,也是文明世界的無奈。火苗在平壤,禍根卻在北京。獨裁政權一日不除,國際社會一日不寧。

原載《自由亞洲電臺》


 
分享:
 
人氣:16,15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