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文化 › 文章: |
《神州傳燈》 禮樂文化展神韻
這是新唐人新年晚會的《神州傳燈》開場節目的歌詞。筆者觀後感動不已,更激發起對神的敬仰。神傳文化是這臺晚會的主題,大型舞蹈《神州傳燈》的內容及主題歌詞都洽當地起了點題作用。筆者爲此走訪了該舞的編導陳碧娟女士和詞曲作者麗莎女士。 舞蹈展現燈中的故事 陳碧娟女士是著名的舞蹈藝術家。她畢業於北京戲劇學院舞蹈系。後去華南歌舞團做主要演員,再到廣東省舞蹈學院教書多年並任編導。來美后曾任採風舞蹈團編導並在社區、學校、教專業和業餘舞蹈學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她精通中國古典舞,掌握大量的民族民間舞蹈語彙。她興趣廣泛,不但有舞刀,弄槍,耍劍之能(年輕時譽有「華南劍後」之稱),且有中國國畫之功底。她編的舞蹈包括使用的服裝,道具多帶有強烈的中國古典,民族民間色彩,使西方觀衆耳目一新。第一,二屆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中頗受觀衆稱讚的《大唐神韻》,《八仙過海》都是由她編舞。 陳女士說:舞蹈是視覺的藝術,是用動的形象表達內容。每一位優秀的舞蹈藝術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和個性。舞蹈有多種形式,有古代、現代、宮廷和民間的。不同民族還有不同的舞。通過舞蹈來表達自己的希望和嚮往。每一支舞都有其特殊的情緒,有其要表達的內涵。 這一支舞就是要通過燈講一個故事,講一個神傳文化的故事。中國傳統文化中過年總是與燈聯繫在一起的。燈裏有很多故事,如三國演義中的走馬燈等。這個節目賦予燈以古老的新意義,也讓觀衆認識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 舞蹈以光開始,一條光龍向觀衆拜年,通過舞龍舞獅和燈營造出過年的氣氛。這支舞中有很多看似佛打手印的舞蹈動作。陳女士說,佛與道都有基本的形象和動作,有他們基本的生活依據。神傳文化,深入下去有很多的東西可以挖掘。編舞時,想到了很多,如甲骨文、倉頡造字、洛書河圖、六藝、男耕女織等等,限於時間,只提煉了一部份舞蹈語言來表達神傳佛道文化。 《神州傳燈》的音樂與歌詞是由麗莎女士創作的。她六歲始學音樂,後成爲專業琵琶演奏員,作曲及音樂研究家。她曾有數首音樂作品在國內獲獎,第一首是她在23時寫的輕音樂風格的歌曲《時光曲》。就學於中國音樂學院的4年中,她完成了作曲,音樂文學,民族音樂學3個專修班的學業。後她又榮獲了英國牛津大學的碩士和博士的獎學金,深造了音樂人類學。她同時還在萊丁大學學習了電腦作曲專業。她曾任教於倫敦大學教中國音樂理倫,並任倫敦中樂團音樂總監。 多年的橫跨不同專業的學習和工作,使她多才多藝,也使她的作品構思具有寬廣的視野和理論深度。她曾爲多張唱片,電視電影做過音樂,併爲榮獲九項奧斯卡獎的電影《末代皇帝》的音樂錄製演奏過琵琶獨奏及即興演奏。第1、2屆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中的《大唐神韻》,《萬古天門開》,《佛光普照》,《八仙過海》,《尋道》,《清風雅袖》,《金雞報曉》等音樂都是她創作的。 麗莎說神州是神造的,神州的文化是神傳的。這就是爲什麼說中國古代的社會是半神的社會,文化是半神的文化。天人合一,人神感應,敬天知命等就成爲這種社會形態的思想基礎。讚頌神,敬神祭天,重德行善,修心養性等就成爲神傳文化的重要內容。《神州傳燈》要表現的主題就是神州的文化是神傳給世人的,而神傳文化的核心是以佛道兩家爲主的修煉文化。因爲修煉是唯一的能夠使人與神感應,返歸本性的途徑。《神州傳燈》的歌詞 也是爲了突出這個主題而做的。燈象徵光明,傳代表神傳,《神州傳燈》的意思是神把天上的光明傳給神造的大地。 和《萬古天門開》一樣,《神州傳燈》也採用了以「雅樂」七聲音階爲基礎的敦煌音樂風格,只不過比其更靠近敦煌風格。麗莎對敦煌音樂風格似有偏愛,在今年晚會中的《仙笛》舞蹈音樂中,她也使用了這種風格。她說,敦煌音樂風格被學者們認爲是最接近大唐音樂的風格。因爲大唐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頂峯,大唐的音樂也是中國音樂的一個頂峯,它比以前的音樂更系統及規模化,更具輝煌因素。麗莎在嘗試着發展這種音樂風格,在《神州傳燈》中,她運用了特性音調的變化,調式的交替,遊離等手法發展清淡的雅樂旋律造成神祕感及特色,並運用有特性的鼓點,展現神威及敬神祭天的莊嚴場面。 麗莎還說,創作這個節目的目地是爲了提醒神州的子孫們不要遺忘自己的古老的神傳文化的精髓,不要遺忘祖先和真正造就了祖先、神州及神州文化的神。中國古代的音樂也是神傳的。在古代,人們都是敬神知命。古人在創作和演奏音樂的時候都講究要沐浴更衣,焚香,以表示對天和神的敬仰。只有在人與神有感應的時刻,神才能把天上的音樂傳下來,也就是微觀深處的,另外空間的純淨聲音。 這種聲音越微觀處越純淨。古代人的音樂大多是清純、乾淨的。一些樂器的音色也是另外空間音色的模仿。當然,粗燥物質造出的聲音怎樣也無法和精細微觀空間的音色相比的。當麗莎在靜坐中也聽到了這種微觀深處的,另外空間的純淨聲音,她才真正理解了老子說的「大音稀聲」的真正含意。這種天籟之聲其實在內而不在外。正因爲內在的境界和聲音是如此的純淨與美妙,老子把脫離了這種境界的外在的聲色說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陳女士介紹,舞蹈使用的道具都與佛道中使用的法器有關。 舞蹈語彙也是從古典和民族舞中提煉的。舞蹈的最後以打太平鼓來表達接受了神傳文化後的人們敬神知命,一派祥和的昇平景象。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太平鼓在唐代已有,稱爲「獵鼓」。原爲滿族打擊樂器,用於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後用於民間歡慶新春佳節娛樂活動。舊曆除夕和燈節時人們都擊太平鼓並演唱、舞蹈,成爲一種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平安樂」之意。 太平鼓是一種有柄有環的單面鼓,圓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紙做的,鼓邊上配幾個紅色絨球,鼓柄下端拴幾個閃亮的小鐵環。耍鼓時,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邊打邊舞「咚咚」的鼓聲和「嘩嘩」的金屬聲清脆悅耳。「鐵環震響鼓蓬蓬、跳舞成羣歲漸終,見說太平都有像,衢歌聲與壤歌同」。 北亞古樸儀式中敬神祭天用的鼓大都是太平鼓及抓鼓類的,是用來與神溝通的,叫做「神鼓」。在很多地區中這些鼓是太陽的象徵。不同地區的鼓的形狀和尺寸不同,有大圓形,橢圓形,小扁圓形的,這和在不同地區看見太陽的形狀不同有關係。 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有「童子撾鼓傍夕向曉」一說,可見明代已有兒童玩耍太平鼓,清代文人寫的北京風物詩中記述「太平鼓韻鐵錚錚,兒戲喁於互迎送」的詩句。太平鼓的鼓點比較豐富、有《大扇鼓》、《小扇鼓》、《追鼓》、《圓鼓》等。 麗莎介紹,太平鼓舞的大鼓背景鼓點是由傳統的東北民間的敬神祭天鼓點發展而來。這種敬神祭天的古樸儀式仍然保持在北亞包括中國東北農村的一些部落中。她曾對這些古樸儀式及其中的音樂做過深入調查,寫過的兩篇關於鼓的研究的碩士論文,都發表在世界一流的民族音樂學學術期刊上並被很多學者引用。 鼓的製作,裝飾,使用及鼓點的形成都有許多深奧的象徵意義。如在中國東北農村使用最多鼓點是「老三點」,象徵着天上的三星,又稱「鼓星」。「老三點」有許多變化形式,在不同的儀式中用不同的形式及打法。其他鼓點的打法也是一樣,都隨它們的功能起變化。如敬天鼓要朝天打,鼓者要仰望長空。驅鬼鼓要朝地打,鼓者要怒視腳下。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