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蔣介石三功:北伐抗日守臺(圖)
明居正說,蔣介石率領國民黨及中國大陸部分人民退守臺灣後,初期雖採取高壓統治,統治方式引起各界爭議。但回顧中共在中國大陸的所做所爲,若不是他堅持反共立場,臺灣人民現在可能也生活在中共鐵蹄之下,無法享有民主,可以投票選總統,更別奢談擁有言論和信仰自由。 沒有蔣介石 沒有今日臺灣 縱觀歷史,中國史家及人民並不是以成敗論英雄,所謂時代偉人,都是具備堅韌和高尚的品格,引領人民走向正道、建立正信,才得到後人尊崇,如岳飛、文天祥都是這樣的英傑。 因此,回顧蔣介石一生以堅毅精神力拒共產黨此一西來幽靈,雖在軍事行動方面沒有成功,但他在寶島臺灣建立了一個沒有共黨主義的新中華民國,臺灣才能享有國際稱道的「臺灣奇蹟」美譽。 明居正說,沒有蔣介石墊下基石,臺灣不會有今天的經濟成就、民主法治,因此,以「一代領袖」尊稱蔣介石,應非溢美之辭。 先說北伐統一,當時民國初建即爲袁世凱所竊,孫中山先生起兵反袁未果。袁死後北方陷入軍閥割據局面,蔣介石因而於1927年到1929年率軍北伐,僅僅兩年期間完成統一大業。 領軍8年抗日揭穿中共謊言 在抗日方面,中共教科書中宣稱對日抗戰是共產黨打的,明居正說,這根本是笑話。蔣中正在二次戰時任中華民國國軍總司令,戰時表現深獲中外領袖肯定。 根據日本方面記述的會戰資料,1937年到1945年中日共進行23場大型會戰,每一場戰役都由國民黨率領國民政府軍與日本作戰;另有1,117次中日重要戰役,也清一色是由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對抗;再下來則有3萬次到4萬次的中小型會戰,這時才有中共軍隊的蹤影。 根據國民黨文案資料,在對日抗戰中,共有300多萬軍士兵陣亡,而一向吹擂慣了的共黨則無法提出任何關於共軍對日作戰陣亡的數據,在中國內地也沒有任何紀念中共抗日英雄的碑牌 。 最後再細看記錄,國民黨方面少將以上於抗戰時陣亡者共212人,中將以上20餘人,另有張自忠(1891.8.11─1940.5.16),字藎忱,山東臨清人,國民黨陸軍中將,因抗戰時英勇表現,1940年5月追封二級陸軍上將,併入祀忠烈祠,至今北京東城區有條街「張自忠路」就是國民黨時代爲紀念他而命名的。另有文獻指出,在滿洲事變宣言中,中共曾號召全中國人民「在國民黨的統治區域,工人罷工,農民騷動,學生罷課,貧民罷業,士兵譁變」,推翻中國政府。」 (《九評共產黨》) 在反共態度上,蔣介石早年跟隨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革命,孫中山曾派他到蘇俄考察,從蘇聯回國後,蔣介石一改先前左傾態度,變成堅決的反共人士。學界認爲,蔣介石對共產黨態度出現180度的轉變,應是到蘇聯後,對共產黨本質另有一番體會,發現共產主義社會制度不適合人類、勢不可爲。 在臺灣創建無共黨的新中國 蔣創建黃埔軍校,逐漸在國民黨內嶄露頭角,當時孫中山曾採「聯俄容共」策略,蔣介石雖然認爲這個計劃不適宜,但仍容忍共黨分子加入國民黨,但隨後共黨分子在國民黨內展開各種離間、分化手段,蔣介石見情勢不好,因而發動「清共」行動。 因此,中共指稱蔣介石「背叛國民革命」清共,實是錯置因果。孫中山容共,主要是對三民主義充滿自信,希望「感化」共黨分子,但「君子可欺之以方」,共黨正看準孫中山寬容大度,準備分裂國民黨。 文獻又載「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去世以前已經提出領導權問題。如果孫中山沒有去世,中共奪權的對象就不是蔣介石了。(《九評共產黨》) 二戰之後國共內戰,共黨經過八年時間「休養生息」,國民黨剛剛歷經對日抗戰元氣大傷,終於不敵共軍敗走臺灣。 明居正最後說,回顧蔣介石一生,最爲後人稱頌的是以堅毅精神力拒共產黨這一西來幽靈,雖在軍事行動方面沒有成功,但他在寶島臺灣建立了一個沒有共黨主義的新中華民國,這50年來爲國際稱道的「臺灣奇蹟」,若沒有他打下基礎,恐怕難成如此功名。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