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簡體版 |
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
蔣父子血淚黨訓!與共匪談判,無異自取滅亡(多圖)
在黨、國的分際上,國民黨前主席蔣經國在民國70年10月7日中常會以“痛苦的教訓,莊嚴的使命”發表重要談話時,曾明白點出:這是兩個主義、兩個制度、兩種生活,對中國人為福為禍、為功為罪的根本差異,但這卻被共匪歪曲成了所謂“國”、“共”兩黨之間的“黨見”、“黨爭”和黨分享的“權利”。當年以黨領政尚有如此認知,今日身為最大的在野黨,國民黨進出中國,能不慎乎! 從民國13年到38年的25年間,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和共產黨有過兩次“和平共處”的時期,所謂第一次、第二次“國共合作”,是共產黨的用詞,兩次和平共處下來,成就了毛澤東口中北伐成功及抗戰的勝利,但卻讓國民黨敗亡中國。
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兩岸隔海對峙,周恩來先在43年拋出“和平解放臺灣”的和戰兩手策略,所謂“國共第三次合作”的議題,則是兩年後首度由毛澤東的口中說出,“國共已經合作了兩次,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 中國對臺灣的和戰兩手策略,自此交互使用未曾間斷,6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中後,中國在海外發起認同、回歸、統一攻勢,直至蔣中正、毛澤東相繼去世。
67年12月16日,美國與中國建交,中國國務院總理華國鋒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三通、四流。70年7月,中國副主席鄧小平向香港明報表示願與國民黨“對等談判”,人大常委葉劍英隨後提出九點方針,揚言要舉行“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現所謂“第三次國共合作”。 70年7月華國鋒提出國共談判實現第三次合作,蔣經國在同年10月中常會發表嚴肅談話,除了嚴正駁斥根本沒有兩黨合作可言、兩岸對峙非國共之黨爭外,蔣經國明確指出,共產黨的所謂和談,實際只是戰爭的另一種方式,和戰面目不同,而目的則一,“與共匪談判,無異自取滅亡”,他並再一次明確宣示,“絕不與共匪談判”。 民國71年,中國持續發動溫情攻勢,找來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兒子、時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的廖承志,寫了一封被對岸視為統戰經典文件的“廖承志致函蔣經國”,文中引用魯迅之詩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成為統戰名言,國民黨則請出當時旅居美國的蔣宋美齡,透過中央社發表“蔣夫人給廖承志的公開信”,信中以長輩訓誡晚輩口吻,要廖承志“幡然來歸,以承父志”、“倘執迷不醒,他日光復大陸,則諸君仍可冉冉超生,若願欣賞雪竇風光,亦不必削發,以凈余劫。”
不要說與現實不符,在中國和談背後“戰爭”本質不變情形下,國民黨扛著“中華民國”名號,難道就比“臺灣共和國”容易和解嗎?中國對臺,無論和、戰,最終目的都是要全面赤化、“解放”臺灣,此目的一日不放棄,莫言國共合,臺灣與中國,要如何談?又怎麼可能合?
廖承志(1908─1983)廣東惠陽人,是國民黨元老廖仲凱、何香凝之子,出生在日本。是國民黨三大公子之一。 他16歲參加國民黨、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他七十五歲的生命歷程中,被共產黨利用到最後一分鐘。他的家庭背景使他在中共統戰工作裏起著中央樞紐的關鍵作用, 1983年,中共內部通知他將為國家副主席,再蓋個橡皮圖章即可,聞此言廖承志興奮過度而去世,沒有就職,享年75歲。 | ||||
分享:
| ||||
相關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