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空難異常慘烈 中共大樹特樹內蒙官員(多圖)
 
辛馨
 
2004年11月25日發表
 

包頭空難墜毀客機搜索工作正在進行
【人民報消息】包頭空難非常蹊蹺,也非常慘烈。

11月21日8時21分,東航雲南分公司包頭飛往上海的MU5210航班,在起飛後一分鐘,升空僅至一百米高處,就冒着黑煙一頭墜入機場附近南海公園的湖裏。包括47名乘客、6名機組人員在內的機上53人全部罹難,同時遇難的還有一名地面公園工作人員和一位晨練老人。

新華網包頭11月22日電(吳獻、柴海亮)正在包頭市召開的空難事故處理新聞發佈會上透露,「1121」空難事故中遇難人數爲55人,其中機上遇難人員爲53人,地面遇難人員爲2人。

在中新社11月22日新聞《醫生目擊包頭空難:我只見過一具完整男性屍體》裏,記者趙建華引用醫生的話報導說:「到現場一看,全部是碎片、殘骸,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完整的屍體。看完現場,覺得當時幾乎沒有發現任何生還者的希望。一直到上午十點多,我只見過一具比較完整男性屍體,那種場面真慘!」

報導說,今日凌晨兩點,在距離包頭11-21空難現場最近的包頭市中心醫院,記者見到了二十一日在現場參與打撈的醫生朱永光。他說:「胳膊、腿、頭、肺、腸子,現場散落着幾乎人體的任何一個器官。當時一個武警戰士在打撈時,從水裏拎出了一包心肺。」


空難遇難者家屬乘飛機抵達包頭
新華網包頭11月24日電,隨着擔任警戒工作的公安幹警於24日18時10分左右全部撤離,包頭「11-21空難現場打撈工作全部結束。包頭空難黑匣子全找到,遇難55人。

報導說,在23日、24日的打撈過程中,一批批共計300餘位罹難者的家屬相繼來到湖邊臨時搭起的祭奠靈臺弔唁親人,現場人們都沉浸在悲痛肅穆的氣氛中。到24日下午6時,空難機組人員的家屬作爲最後一批弔唁者離開事故現場。記者在現場看到,湖面已基本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打撈船靜靜地停靠在岸邊的蒙古包旁,只有岸邊被撞毀的一些遊樂設施在提示人們這裏剛剛經歷過一場劫難。

下面是新華網一部份相關文章的目錄:

包頭空難直擊:慘劇在一分鐘內發生 11-24 08:23
現場目擊:飛機殘骸到處可見 鮮紅的血滴在路上 11-22 21:10
來自空難現場的報道:空難,在瞬間發生…… 11-22 10:33
醫生目擊包頭空難:我只見過一具完整男性屍體 11-22 10:24
包頭墜機事故現場讓人一陣陣戰慄 11-22 09:35
包頭一市民現場目擊:以爲是飛行表演 11-21 23:45
包頭空難:「11·21」包頭客機墜毀現場目擊 11-21 17:24
首位趕到現場的遇難者家屬:兒子還不滿2週歲 11-21 15:48
一正在公園鍛鍊身體的老大爺目睹了災難經過 11-21 15:26
客機墜毀目擊者說:飛機是在空中出事的 11-21 15:05
包頭墜機現場目擊:飛機墜地前似乎已發生爆炸

…………


原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牛玉儒
就在這時,11月25日,新華網頭版頭條大標題《領導幹部的好榜樣牛玉儒》宣揚的是,原包頭市市長、現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書記牛玉儒。牛玉儒結腸癌轉移至肝,4月22日發現時已是晚期,5月3日做了結腸切除手術,8月14日在北京去世,從發現到嚥氣不到四個月,僅活到51歲。

既然新華網記者把牛玉儒寫成現代的焦裕祿,爲什麼牛玉儒活着時沒有被宣傳過,8月份去世後也沒有要宣傳的意思,11月21日包頭空難後的第四天,11月25日清晨,牛玉儒突然成了新華網頭版頭條上的熱門話題,實在讓人詫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頭版上「牛玉儒」幾個大字下面正好對着「包頭空難 55人遇難」等三篇新聞報導和一張圖片。


11月25日,新華網首頁

新華網報導說,正在國外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聞訊後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關方面妥善處理善後,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堅決防止類似事故發生。溫家寶、黃菊、華建敏等國務院領導同志指示有關部門,要求迅速組織事故救援,開展事故調查,並要求內蒙古政府積極配合。

新華網刊登《領導幹部的好榜樣牛玉儒》就是內蒙古政府積極配合「解決空難」的具體行動嗎?「偉光正」到底想要什麼?!


牛玉儒簡介中的簡介:(新華網)

1996.11─2001.02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副書記、市長(其間:1994.09─1997.07 在東北財經大學商業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班學習)

2001.02─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黨組成員,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七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委員

2003. 04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書記

2004. 08.14 51歲去世

最後再抹一筆:

中共出席牛玉儒遺體告別儀式的最大官是宣傳部部長!




8月18日,牛玉儒遺體告別儀式,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右)出席



 
分享:
 
人氣:35,87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