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挡车」──崇祯的悲剧
 
任介文
 
2004年10月10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1644年3月19日晨,李自成农民军的喊杀声由远及近,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踉踉跄跄的爬上媒山,吊死在寿皇殿旁的槐树上,时年仅34岁。

许多人都把崇祯王朝的失败归结于农民起义和盘踞于满洲的后金势力,这点不假,它们的确是推动崇祯朝历史变迁的直接力量,但是,人们也知道,不管多儿衮和李自成存不存在,大明王朝的气数已是油尽灯枯了,多尔衮和李自成只不过是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两根稻草罢了,清朝康熙朝时的名相张廷玉曾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朝之君,而当亡朝之运。徒以身殉,悲夫!

王朝更迭的不可违天命就这样像抓阄一样抓到了崇祯的头上,他的悲剧命运就在于他不仅无法以一身之躯来阻止社稷颠覆之势,而且历史所能给予他的时间和空间也注定他成为不了一位中兴之主。

崇祯17岁登基,从先皇的手上接过了千疮百孔的王朝,他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并倾全力试图拯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

亲政之初,崇祯即采取韬光养晦,以守为攻,怀柔和麻痹权臣的策略,待政权根基稳固之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终以漂亮干练的手法解决了客魏(客氏和魏忠贤)集团,其政治手腕之娴熟,行政调动能力之强令史学家惊叹。他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勤勉和贤能堪比明君。

然而,勤勉有加的崇祯没能摆脱冲破祖宗的衣钵,其所能继承的治国智慧也只能局限于宫廷政治上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集中央大权于一身,镇压“暴民”毫不手软,迫不得已招安铲除等权谋手段,至于经天纬地便乏善可陈了。在腐烂不堪的大明王朝体制下,崇祯的任何“亲民”政策在贪官污吏的执行中很快就变为“苛政”,面对民众怨愤,崇祯曾不止一次的下“罪己诏”,然而“上天”似乎并不领情,崇祯最终也只能是落得个「螳臂挡车」的下场。



 
分享:
 
人气:16,86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