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北京封锁信息的双重危害──大陆网上掀起仇恨香港的狂潮
 
作者:刘晓波
 
【人民报消息】董建华赴京述职,受到高规格接待,今晚新闻联播的头条,央视报道了胡温分别会见董建华,其讲话也大都是官样文章,诸如赞扬“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的成功,强调香港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肯定董建华的工作并支持他继续执政,全力帮助香港度过经济难关等等,似乎香港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如此官样表态与香港本身的事态极不协调,只能让亲历过23条危机的港人感到荒诞,让不了解真相的大陆人继续受骗上当,再次凸现了北京政权的内在虚弱。而不敢让大陆民众了解真实的香港,只能继续加深大陆人对港人的误解,实在是对两地关系的最大伤害。

本来,既然是同一个国家,同归北京政府管辖,中共政权没有任何理由在信息交流上阻隔两地。两地之间的充分信息交流,有利于消除百年分离所造成的陌路和误解,尽快建立起互谅互信互助的良性关系,对港人、对大陆人,乃至对整个大华人区,皆是莫大的福祗。然而,一国的两地仍然被置于独裁黑幕之下,彼此之间缺乏最低限度的了解和沟通,必然导致互信的空白和彼此的误读。

在大陆的几大门户网站,浏览网民关于23条的评论,信息的严重残缺造成大陆网民对港人的严重误解,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对港人的指责,不仅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与官方所持的理由基本一致:1,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权利;2,社会稳定高于维护自由;3,经济复苏高于政治诉求;4,“一国”高于“两制”;5,指责港人的自私和忘恩负义;6,批评香港的特殊地位和港人的特权意识;7,指责港人被一小撮敌对分子和国外反华势力所利用;8,没有祖国大陆就没有香港的未来。这种伤害是深层的,特别是被黑幕笼罩的大陆民众对港人的偏见,甚至到了咬牙切齿的仇恨程度,如有些网民出语蛮横而霸道,比如“不支持国家安全的就滚出中国领土!”“我建议:立即解放香港,是实行‘一国一制’的时候了。”(见新浪BBS)

23条之争的实质,本来是独裁政府及傀儡港府强行贯彻其权力意志与港人奋起捍卫自治权利及公民自由之争,而中共的信息封锁和舆论误导,把维护独裁权力与捍卫个人自由之争,歪曲为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国家主权与特区特权之辩,正如中共把中美之间的制度之争歪曲为民族之争一样。这样的歪曲,等于在两地民众之间制造误解和仇恨,特别是制造大陆民众对港人的仇恨,既是对港人的侮辱,更是大陆人的自戕。如此毒化大陆人的灵魂和伤害两地民众利益,绝非港府和北京当局之间的官方合作所能弥补的,最终也必将导致北京政权的治港政策的失败。比如,九七之后,北京政权为了维护其救世主姿态,一味要港人珍惜当家作主的民族尊严,而很少尊重港人极为珍惜的个人尊严;一味强调中央政府给予香港的经济优惠,却很少提及香港对大陆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久而久之,如此不对称、不公平的意识形态灌输,不仅招致港人对自封为恩人的傲慢姿态的强烈反感,也导致大陆民众对于港人的傲慢──以恩人自居,以祖国母亲的名义指责港人是“忘恩负义的不孝子孙”。

尽管,北京现政权在应对港府执政危机上,没有进行强硬的干预,而是始终保持著明智的低调,默认了董建华对民意的让步,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等于承认了江泽民时代治港政策的失败。但是,胡温对董建华的高调支持和对内仍然进行严格的封锁信息,又让人不能对其未来的香港政策抱有乐观的期望。正是基于此,香港政治民主化的前途,也只能寄希望于香港的民间努力。

2003年7月19日于北京家中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评论家

——原载《观察》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7/22/27207.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