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國的反美情緒是江澤民製造的
 
作者:林保華
 
【人民報消息】美國總統布希即將訪問北京,中美關係再度成爲關注的焦點。美國最關切的是爲何中國青年人中有那樣強烈的反美情緒,在一九九九年五月北約誤炸中共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二○○一年四月兩國軍機在南中國海相撞以及同年九月恐怖分子襲擊美國時,中國青年表現出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一月二十六日共青團機關報<中國青年報>所發表的一項調查對此有所反映。

這項於前年四月到去年七月在北京、洛陽、福州對一百名大學生的深度訪談調查顯示,他們心目中有"兩個美國",既認爲美國"霸道",又欣賞其"先進";既充滿"反感",又滿懷"嚮往"。報導說,訪談中大學生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當提到美國時,你首先會想到什麼?"學生用得最多的字眼是"霸道"、"國際警察"等。一位受訪者說,小學學歷史時,就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美國就是惡勢力的代表。隨著年齡增長,經常看到美國在人權、香港、臺灣等問題上干預中國,因此對它沒有好感。多數學生只是情緒上對"愛管閒事"的美國反感,當深入地問他們爲什麼會反對美國的做法時,他們基本無法解釋,只覺得情緒上接受不了。當這種負面情緒得到宣泄後,一個令人嚮往、先進發達和自由的美國就會出現在他們心中。訪談還發現,內地的廣播、報紙是大學生了解美國最主要的資訊渠道。

從這個調查中可以看出:第一,中國青年的反美情緒從小就受到灌輸;第二,灌輸渠道主要從中共,特別是江澤民直接控制的媒體;第三,他們的反美主要在感性層面上,冷靜下來就不反美了。

文革結束以後,中美有一段蜜月期,北京反覆強調的三個公報,有兩個是那個時候簽署的,美國做了很多妥協。中美關係的惡化是在一九八九年六四屠殺以後,中共大肆煽動反美情緒來維繫內部的團結。這個時候,也就是江澤民上臺並且逐漸鞏固其地位以後。最近<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紀思道卻聲稱江是美國在北京的人,那是被江澤民的假像所欺騙,不能因爲他會背林肯的演說,會唱幾首美國民歌,從而就認爲江親美,而是要從路線來看。

六四以後,鄧小平鑑於中國處境的孤立,提出外交上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二十四字方針。對美國則是"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但是江澤民利用總書記和軍委主席的職務,推行以"反和平演變"爲中心的路線,以後又多次提出反對"分化、西化",矛頭指向美國。江澤民在一九九三年兼任國家主席和鄧小平病重以後,改爲推行大國外交,提出"多極論"來同美國對抗,甚至於向俄國購買大量武器裝備,展現自己的軍事實力並恐嚇美國和周圍鄰國。一九九五年開始,解放軍進行頻繁的軍事演習,特別是在臺灣海峽,不但向臺灣海域發射導彈,甚至有將領揚言會向美國的洛杉磯投擲核武器。江澤民還熱心構築反美統一戰線,同流氓國家打得火熱,甚至向他們輸送先進武器和技術,唯恐天下不亂,給美國和世界製造麻煩。江澤民再同俄國及中亞國家成立上海六國組織同北約抗衡。江澤民有時作出親美狀,只是貪圖每年數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和外國資金的流入,來穩定社會和滿足中共特權集團窮奢極欲的生活,並竊取美國先進技術。

去年"九一一"以後,中國民間的反美情緒很快被中共當局冷卻,中共表面上同美國反恐的合作,使中美關係走向和緩及稍微正常,表明中共的對美政策有所改變,與此相關的是中共對臺灣的"文攻武嚇"政策也有所收斂。這些都被認爲中共轉向務實。是什麼原因促使這樣的轉變呢?這同胡錦濤接班影響力的增長,特別是介入中美關係有關,這點我們以後再說。

(自由亞洲電臺)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2/8/18922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