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之共怒 諒天地所不容(圖)
 
2023年11月1日發表
 
使神與人共同憤怒的倒行逆施的人,必為天地所不容。圖為清 方琮《松閣聽泉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

【人民報消息】《二十四史》中收錄許多集古人智慧的名句警言、道德理念。警示人們要順從天理,擇善而從,以下摘錄數則。

神人之共怒,諒天地所不容。

譯文:使神與人共同憤怒的倒行逆施的人,必為天地所不容。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觀浙江濤》的名句,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盛行,其中浙江海寧錢塘江大潮最為壯觀。

宋代學者洪邁在《夷堅丁志》中記載,南宋紹興十年的中秋觀潮曾經發生奇特的事。在漲潮的前二天,夜裡錢塘江畔居民有人聽到空中傳來話聲,說今年當有數百人死於橋上,都是邪惡、淫亂、不孝之人。又說,在死亡名冊上的要叫他快來,不在冊上的快快離去。

隔天晚上,住在觀潮的浦橋兩畔的人夢見來人告誡:「明天不要登橋,橋將會折斷。」天亮後,橋畔相鄰數家人相見相問候,得知昨夜都做了相似的夢。

中秋節當天,橋上站滿觀潮人。那些得夢指點的人都到橋邊,想盡力救人一命。他們苦口婆心勸告親戚和熟識的人快下橋,但是那些人都不聽,甚至把善心的勸告當作無稽之談、妖言惑眾。

起潮了,人們歡叫聲此起彼落。瞬間,裂岸驚潮雷霆激射般殺到跟前,震壞了觀潮橋。只見觀潮橋快速坍塌陷入水中,橋上有數百人慘遭壓死、溺死。事後,人們發覺受災死亡的盡是平日兇淫、不孝的人。

《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驚世教訓帶給人們思考,神可能以神跡來救人,也可能以災異來懲罰惡人。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天理常在,果報不虛,凡事的發生都不是偶然。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譯文: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敗亡。

東晉名臣陶侃,立有戰功,曾任荊州刺史。有人因妒嫉而說壞話陷害他,陶侃被降職調往偏僻的廣州地區。

陶侃在廣州無事可做,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放縱自己貪圖安逸享受。而是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從書房裡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再把磚搬回屋內。人們很奇怪,便問他原因。

陶侃回答說:「我致力於收復中原,如果過於安逸閒散致使意志消沉,恐怕將來不能成就大事。」

陶侃後來回到荊州,荊州在其管轄之下太平安定,路不拾遺,深受人民愛戴;他儘管公務繁忙,可仍然堅持搬磚,以此磨練自己意志,後人稱其為「運甓翁」。

陶侃經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他尚且珍惜每寸光陰,至於我們這些普通人,就應該更加珍惜每一分光陰,怎能放縱遊樂,醉生夢死呢?」忍辱負重、不圖安逸、意志堅韌的陶侃,後來被提升為徵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都督八州軍事,封爵長沙郡公,聲名顯赫。

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曾經進諫齊桓公說:「宴安鴆毒,不可懷也。」(貪圖安逸享樂如同飲毒酒自殺,萬萬不可貪戀。)古人視貪圖安逸比毒酒更害人,因為它會吞噬人們的意志。

古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漢書》中也說:「古人把貪圖安逸視為毒酒,把喪失道德而富貴稱之為不幸。漢朝興起,直到孝平帝,諸侯王數以百計,大多驕橫荒淫喪失道德。為什麼這樣呢?沉溺在放縱恣肆的環境中,他們所處的地位導致他們如此。」

貪圖安逸享樂而沒有德行對於人是非常危險的,這真是後人應該引以為鑑的。

清者則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

譯文:清廉者心境平和而為人正直,忠貞者只走正道。

清代著名政治家左宗棠在鹹豐十年由幫辦軍務升任巡撫之後,官高位顯,薪金豐厚,但他不忘布衣經歷,生活仍舊十分儉樸。

他家平時都是粗茶淡飯,每餐食用的基本上是由自己躬耕收穫的蔬菜,只有在宴請賓客時,才略微置辦一點兒酒肉、海鮮。他一般只穿棉布縫製的衣服,除非朝祭大典等特殊場合,他從不穿呢絨綢緞等衣服。

一年夏天,左宗棠由陝西巡撫調升陝甘總督,蘭州任職。當他還在上任路上的時候,蘭州的下屬官員已按慣例為他在蘭州五泉山清暉閣建造一所祠堂,他們滿以為左宗棠一定十分高興。

不料,左宗棠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生氣,命令下屬立即廢除祠堂名稱,將其改為供平民百姓祭祀的神廟,同時處分最先倡導並主持此事的官員。

還有一次,左宗棠的好友胡雪巖來蘭州看望他,順便給他帶了一些禮品。左宗棠盛情難卻,但只接受一部分無法帶回去的食品,並用自己購買的西北土特產予以回報,而把金座珊瑚頂和高麗參等珍貴物品原封不動地退給胡雪巖。他認為這些東西太貴重了,因此不能領受。

左宗棠為官清廉,去世的時候除了留下一年的俸祿外,再也沒有留下其它東西;平生不僅自己崇尚節儉,還教育子女艱苦樸素,告誡他們不能沾染淫靡習氣、講求排場,一切以簡約為主,永固家風。△

 
 
分享:
 
人氣:34,84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