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誠信(圖)
 
智真
 
2017年12月25日發表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人民報消息】古人從天地生養萬物的過程中看到天地真實無妄、自強不息的特徵,就把這種特徵稱作「誠」。並由此推出人的行爲準則:「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指出人應思誠而與天道相通。古人爲人誠實、恪守諾言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孔子教育他的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不自以爲是,要虛心。說話辦事要言行一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在《論語》中談個人修養和待人之道時多次說到「信」:「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無信則無以立,無以行。孔子談到治理國家大事時說:「民無信不立。」認爲「信」比軍隊、糧食還要重要。

北宋的范仲淹青年時在睢陽讀書,認識了一位姓李的術士。一天,那個術士得了重病,請人找來范仲淹說:「我這裏有一個鍊金祕方,我的兒子年紀小,不能把點金術給他,現在我把這祕方交託給你。」術士把祕方和煉成的一斤白金封好交給范仲淹就病故了。

幾年後,范仲淹當了諫官,他找到那個術士的兒子,對他說:「你的父親會使用神奇的點金術,當年他過世的時候,因爲你年紀還小,所以就託我先保管祕方,如今你已長大,應當把這個東西還給你。」於是拿出那個祕方還有白金一起交給術士之子,那個密封的記號還保存完好,沒有被打開過。

范仲淹之子範純仁秉承父志,在洛陽爲官時以誠信造福於民,當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一次在白司馬坡,有位老人坐在牆邊曬太陽,有人來告訴老人說:「你家黃牛犢被人偷了。」老人坐在那裏動都不動一下,也不問一句話。

過了一會,又有人來告訴他牛犢丟失的事,老人臉色平靜的對那人說:「你不要去找,一定是有人開玩笑,把牠藏起來了。」

經過這裏的路人感到奇怪,就走過去問他說:「老人家,您家中丟失牛犢,別人一再告訴您,您爲什麼不管呢?」

老人笑着說:「範大人住在這裏,誰願意當小偷?這是絕不可能的事。」不一會,牛犢果然回來了。

還有一個著名的誠信故事「種世衡不失信於羌人」。

北宋名將種世衡到青澗城戍邊時,巡視撫問境內羌族部落。牛家族首領奴訛倔強自負,從不服從宋朝地方管理。種世衡與他約定,次日到帳下慰問部族。誰知當晚下起了大雪,次日道險難行,而奴訛部落又處於偏僻的山溝,衆官勸阻種世衡改天再去,種世衡堅意踐約。

奴訛以爲大雪種世衡必不來,沒想到他頂風冒雪而至,奴訛感服,急聚族人聽命。此後,當地羌族相繼來歸。種世衡的軍隊秋毫無犯,深得人心,與羌民和睦相處,人稱「種家軍」。

後來每當西夏軍犯宋,羌民即先通報,並傾力相助,因此宋軍每戰必勝,使邊境得安。△

(有刪減)

 
分享:
 
人氣:28,62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