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工阿庆伯的故事(12)真正的博士
 
作者:侯念祖
 
2005年12月1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接上)

十二、真正的博士

对于惊讶于阿庆伯能够如此多才多艺却又与世无争、谦冲淡泊的许多外来的访问者的疑问,阿庆伯总是淡然的诉说着自己的经验。

阿庆伯偶会叹道,比他们年轻一代的木工师傅,往往喜欢挑三拣四的选工作做,只想待在一个地方找工作,再抱怨工作不好找。阿庆伯说:“后来发现阿和伯说的是有他的道理,一个人趁着有机会四处去看看世面,多接触接触其它人,是绝对有好处的。”

在清水为老医师制作家具之后,阿庆伯做木工的足迹几乎遍及了整个台湾,他曾经在台北士林、苗栗后龙、台中市、嘉义市、台南市、沙鹿,甚至是离岛澎湖,这些地方都去工作过。阿庆伯戏称这是“云游四海”。

阿庆伯的多才多艺,除了是来自于终生奉行著作为“永远的学徒”这一准则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来自于这个“云游”的经历。

例如,阿庆伯在清水工作时,就曾在台中市区发现了一家书店,里头卖着相当丰富的古代经典、医药、宗教与术数方面的书籍,当时的他象是发现了宝藏一般的迷上了这间创立于日据时期大正元年的书店,只要一到台中市,他便一定会到这间书局搜寻。

一开始,阿庆伯只是依照自己的感觉判断,来决定购买与否,后来,热心的兄弟档老板在与他熟稔之后,也会提供不少的建议。慢慢地,阿庆伯所知越来越丰富之后,不但更能自行判断是否值得阅读,更会开出书单要求老板为他搜罗其它书籍。

同时,在四处云游的过程中,他结交了不少同样一身兼备多种才艺的木工师傅,阿庆伯除了与他们相互交流木工技艺之外,也相互交流每个人所具有的其它特长,遇到好读古书的同好,阿庆伯更是掌握时机交流各种学问与知识。

于是,阿庆伯学会了设计庙宇建筑,也因此开始钻研寺庙的各种对联,由此踏入了欣赏、搜集、创作、吟唱古诗词的世界。而其它的技艺,象是中医药、风水术数,也在这个四处游历、结交同好的经历中,一样样的丰富了阿庆伯的生命。到了六、七十岁之后,阿庆伯更是由此踏入了《易经》的玄奥领域,对人生有了另一层的体会。

阿庆伯也因此会经常对于闻名而至、前往访问他的大学研究生语重心长的说:“现在人们都在叫‘博士、博士’的,其实他们哪里‘博’了?他们不就是只会某一样,然后在这一样当中,就自以为了解了真正的道理了,对于其它他们不知道的,根本也不想去知道。这样,能够称的上是‘博士’吗?”

无论对方是初识、还是熟识,也无论对方能体会多少阿庆伯的用心、话中的含意,阿庆伯只要话头一起,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八十九岁、满头苍发的阿庆伯在谈话后每次都会这么作结:

“趁我现在还能说、你要听,我就多说,我很乐意把我所知道的都说出来,我希望这些历史、经验能够被留下来,这些好东西可不能失传呀!”

在客厅里席地而坐着,阿庆伯微闭着双眼,一次又一次地娓娓诉说着一个学徒的故事。

后记:

阿庆伯是我于1996年至2000年在台湾鹿港小镇进行传统木匠田野调查工作时认识的。他的一生经历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难以想象的,这个田野工作在后续进行观察时的重点之一,受到他的经历启发非常的深。


虽然阿庆伯是真有其人,这里所叙述的故事也主要是以他的经历为蓝本所撰写,但是基于小说创作这一文类的特性,书写内容中有些部分或人物则采自其它师傅的故事与经历,来丰富小说的可读性与情节。因此,虽然阿庆伯确有其人,但这不是一篇“报告文学”则是十分明确的。于此也稍加说明。

我在2004年有机会再回鹿港时,向一位木工师傅探问了一下阿庆伯的近况,那时才得知阿庆伯已约于两年前过世。虽然年逾九旬辞世,已可称之为得享高寿,但我心中总是深觉遗憾。曾不止一次想过,如果阿庆伯仍在世时,我能亲手送上一本《转法轮》给他,将会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连载完)

 
分享:
 
人气:13,08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