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共當局低估了於朦朧之死的衝擊
新高地
【人民報消息】2025年9月11日凌晨,北京朝陽區陽光上東小區,一聲悶響打破了夜的寧靜。37歲的演員、歌手於朦朧從五樓墜落身亡。這位曾以《太子妃升職記》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走紅的偶像,本該是娛樂圈的明日之星,卻以這樣一種離奇方式謝幕。
官方迅速定性為「飲酒意外墜樓」,工作室代發訃告,警方在24小時內排除刑事嫌疑。
但這一事件如野火般在網絡上蔓延,迅速演變為一場質疑當局公信力的風暴。習共當局,顯然低估了其引發的民怨深度——從娛樂八卦到對司法黑幕的控訴,它點燃了民眾對「權貴保護傘」的集體憤怒,暴露了審查機器在數字時代下的無力。
事件回溯:從聚會到墜樓的疑雲於朦朧,本名於偉,1988年生於新疆烏魯木齊,畢業於北京演藝專修學院。
他以清新形象和多棲發展聞名:2013年《快樂男聲》全國第十,簽約天娛傳媒後出演多部熱劇,粉絲超2000萬。
9月10日晚,他與五六位好友在朋友家聚餐,凌晨2點返回臥室反鎖房門。
清晨6點,友人散場未見其蹤影,下樓發現遺體:口鼻流血,紗窗從內向外破壞,窗框有疑似抓痕痕跡,身上竟揣著兩塊勞力士手錶。
工作室當日晚6點40分發布訃告:「經警方工作,已排除刑事嫌疑。」
於母9月16日發文稱「飲酒意外墜樓」,呼籲停止猜測。
但疑點如影隨形:於朦朧曾因2016年威亞事故致右腳骨折,公開承認恐高;
墜樓僅五樓,風險高卻不致命;調查速度過快,未見屍檢或監控公開。
網傳錄音和視頻更添陰謀色彩:聚餐涉導演、編劇等圈內人,有人稱其反抗「潛規則」後遭報復。案情細節迅速在X(Twitter)和Telegram上發酵,#於朦朧墜樓 標籤24小時內超百萬互動。當局的初衷是「快刀斬亂麻」:封鎖關鍵詞,清理4300餘條違規帖,禁言60餘賬號。但這反而適得其反——牆內牆外,質疑聲浪如潮。牆內牆外的連鎖反應:當局的誤判事件爆發後,北京警方9月21日晚通報:三人編造謠言被強制措施。
表面上,這是維護秩序;實則暴露了當局對輿情的低估。牆內,微信群和抖音評論區充斥「為什麼不公開證據?」的呼聲,大學生和粉絲發起線上請願,國務院客戶端留言區湧入「要求立案」的帖子。 牆外,海外華僑更猛烈:洛杉磯「茉莉花行動」9月20日集會,高呼「真相不可埋葬!在 X上,有關於朦朧死亡帖子超10萬,涉及從娛樂圈黑幕到中共權貴交易的討論。
為什麼當局會失算?首先,對「沉默多數」的誤讀。習時代依賴大數據監控,認定民眾已「內捲麻木」。但於朦朧的形象——熱心支教、捐款公益、清白正直——觸動了中產和年輕人的痛點。2025年經濟下行,失業率高企,娛樂圈「潛規則」傳聞本就積怨深重;他的死,成為「普通人何時輪到」的隱喻。其次,海外迴響的放大。中共「戰狼」外交雖控非洲拉美,但對華裔社區失效。事件登上BBC和CNN,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及「中國跨國審查」。
他的恩師孫德榮公開指「高層壓下真相」,直指北京黑幕。
X帖子顯示,VPN下載量激增,海外華文媒體訂閱漲20%。 這讓「內緊外鬆」策略崩盤:牆外風暴,反噬牆內穩定。
深層影響:於朦朧之死的影響已超越習共當局的意料。它象徵習共「共同富裕」敘事下的裂痕:表面光鮮的明星,竟死於不明「意外」。網傳錄音指向「高官私生子」涉案,牽扯常委蔡奇背景。這讓事件從「跳樓」升級為「權色交易」控訴,喚醒民眾對「雷洋案」「鐵鍊女」的記憶。
數據顯示,事件後一周,牆內搜索「司法公正」詞條漲150%,海外抗議活動頻現。當局應對已現疲態:9月下旬,公安部下發「嚴禁藉機生事」通報,官媒低調推「緬懷貢獻」軟文。但這如飲鴆止渴——小看了「朦朧」二字的隱喻:模糊的真相,刺目的不公。事件或成「多米諾」:若類似黑幕再爆,將進一步侵蝕習近平政權的合法性。
習共當局小看了於朦朧之死,是因為鐵拳下習慣順從,卻忘人心如水,遇阻則激。于的離去,不是終點,而是鏡子:映出審查的裂痕,和一個帝國在信息洪流中的搖晃。這場衝擊,將在未來發酵,或許成2026年「兩會」前的悶雷。北京若繼續視若無睹,只會讓這場「意外」變成喪鐘。願逝者安息,真相大白,給國人一個交代。
(來源:作者 X 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