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日本人居留人數降至20年來最低點
2025年2月6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2024年,日本在中國的居留人數首次跌破10萬人,降至2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一趨勢反映出近年來中日經貿關係、營商環境以及疫情影響下的人員流動調整等變化,其中,中共的《反間諜法》修訂版法規,令部分日企在合規管理上面臨更大壓力。
日經亞洲(Nikkei Asia)本週二報導,由於薪資上漲與政治風險影響日本企業在中國經營,2024年在中國的日本居民人數20年來首次跌破10萬人。日本外務省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0月1日,在中國居住3個月以上的日本公民共97538人,下降4%,且連續第12年下降。
中國目前是海外日本人第3大聚居地,次於美國和澳大利亞。日本靜岡大學教授楊海英週三接受自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說,隨著日本企業撤離中國增加,留在中國的日本居民減少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他說:「這個是一個必然趨勢,因為原因很多,第一,中國經濟及環境不佳,外企在中國的投資,部分錢轉不出去,只有在中國繼續投資,在中國市場轉來轉去,為中國服務,但是錢轉不出去或者要用不正當的手段轉出去。那麼資金週轉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其次是中國的政治環境不適合市場經濟。楊海英說:「中共的國安法,抓特務等,讓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外國人都感到人心惶惶。另外,他們本身的國企改革或者體制,永遠不會有體制性、構造性的變革。」
日本持長期簽證居華人數大減
另據日本法務省公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持中長期簽證在中國居住的日本公民數量較前一年大幅減少,已降至2003年以來的最低點。分析認為,日企在華業務調整、部分行業投資收縮,以及國際局勢變化,均可能是促成這一趨勢的因素。
旅居日本的世界蒙古人聯盟理事哈斯告訴自由亞洲電臺,去年在中國多地發生多起外國籍人士被中國人襲擊事件,也讓許多日本人為安全擔憂。她說:「日本人的小孩子在深圳被殺事件,還有在蘇州一女子為了保護以及阻擋日本母子兩人被刺,自己受傷致死,這兩件事對日本民間社會產生很大的衝擊。日本國內民眾對中國的不滿情緒,也是年年在飆升,民眾對中國的親近感受到影響。」
日本民間對華親近感創新低
據日本內閣府2023年所作民調顯示,87%的受訪者對中國沒有親近感,這一數字創下20年新高。
據報導,中共外交部長王毅曾在1月中旬與日本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會談時,非正式提議借2025年2月在中國舉辦的亞洲冬季運動會之機,促成石破茂首相訪華。
對此,哈斯說:「去年底日本外務大臣訪問中國期間,答應中共政府給中國人十年觀光簽證,(日本)國內現在反應很大,反對的聲浪非常高。從這一點看,(日本)國內人對中國人的不滿感覺,愈來愈上升。」
1978年鄧小平懇請日本企業家赴華
1978年,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到日本訪問期間,邀請日本企業家到中國投資。他曾親自拜訪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Konosuke Matsushita),並懇請他為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幫助。參訪當日,年逾八旬、早已「退居二線」的松下先生冒雨等候在大門外,迎接鄧小平一行並陪同參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居住在中國的日本人激增。
學者洪先生對自由亞洲電臺說,日本在華居留人士數量的持續下降,特別是日企駐華人員的減少,不僅是簡單的數字變化,更反映出日本企業對華戰略的調整。這一趨勢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經濟環境、地緣政治、供應鏈重組以及中國國內的營商環境變化。△(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