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次列明 香港貨跟中國一樣要加關稅(圖)
2025年2月5日發表
2021年11月10日,貨櫃船停泊在中國香港葵青貨櫃碼頭外的維多利亞港。(Photo by 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
【人民報消息】自由亞洲電臺獨家取得美國政府文件,美國週二(4日)起對中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當中首次表明所有由香港製造、進口及轉口的商品,與中國產品一樣,都要正式報關及加徵關稅。有美國智庫學者向自由亞洲電臺分析指出,這反映香港已失去貿易的獨特地位,嚴重打擊香港國際轉口港地位,「只要掛上香港的名號,就視為等同中國」;亦指出中國難以再借用香港的名義逃避美國制裁。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美國正式打響關稅戰第一槍,自週二(4日)起,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額外10%關稅。本台獨家取得美國國土安全部(DHS)和海關邊境保護局(CBP)共同發布關於對中國加關稅新措施的文件,發現首次對香港加徵的關稅。
文件指出,除了部分人道捐贈物資或旅客攜帶的個人物品,所有來自中國及香港的產品都要額外徵收10%關稅;即使商品價值低於800美元,都不再享有美國「低值免稅」(De Minimis)優惠,同樣繳納額外10%關稅。換言之,香港將不再享有以往的「獨立關稅區」待遇,任何來自香港的國際郵件(不論價值多少)都必須申報,變相加重中國及香港商人對美國市場的出口成本和行政負擔。
以往中國長期利用香港規避美國關稅
值得留意的是,以往中國商品利用在香港的獨立關稅及國際轉口貿易中心地位,經香港轉口到美國來規避關稅;而這次美國海關明確表示嚴查透過香港規避關稅的行為,表明一旦據供應鏈文件(如原產地證明、訂單、裝箱貨單),判定商品是來自中國或香港,都要交新關稅。另指出,如果商品主要是在中國或香港製造、組裝或加工,即使經第三國(如新加坡、臺灣、韓國)轉運,仍可能被視為中國或香港產品,適用額外關稅。文件中沒有提到同是特別行政區的澳門。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研究員張崑陽(Sunny Cheung)指出,反映未來香港作為連接中西橋樑的國際物流和貿易角色將受到重創。
張崑陽說:「訊息是很清晰。香港是一直作為中國主要的轉運港,亦不被中國關稅所影響。現在香港亦包括其中,可見是為了堵塞漏洞,亦釋出更強硬的訊息。對中國施加更大阻嚇作用」。
盧比奧數天前表明「港企與中企無異」
張崑陽指出,今次亦可見美國政府對香港事務的掌握「非常透徹」,由國務院、國防部以至國土安全部和海關,都非常瞭解香港已被中共政府全面掌控,包括近日美國新任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前譯魯比奧)就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受訪時,明確指出「港企與中企無異」。
他又認為,川普已警告若中共報復,稅率會進一步上調,而實際上中共政府已隨即反撃,公布一系列針對美國的反制措施;當香港受制美中關係惡化的牽連之下,料被美國制裁程度將不斷擴大。
張崑陽說:「至於(美國政府)對香港要做到多大程度,仍有很大空間。包括之前曾提及的聯繫匯率制度,今次只包括由香港或中國製造,嚴格而言要再升級的話,可以是無論何國商品,只要以香港作為轉運港,亦可加徵關稅,這會是更核彈級的打擊。」
據港府數字,美國一直是香港十大貿易市場之一,惟自2018年起受累於美中貿易戰和雙方關係惡化,香港對美國的出口總額出現疲軟。目前維持3000億港元水平(折合約385億美元),當中大部分是由中國大陸地經香港轉口至美國。本臺已就以上內容向港府查詢,正候回覆。
翻查資料,2020年川普首任美國總統期間,因應香港當年實施《港區國安法》,而修訂《香港政策法》,並頒布《香港正常化行政命令》(行政命令13936),決定取消香港的特殊獨立關稅區待遇,並將「香港製造」視為「中國製造」,美國海關要求香港商品不得標示「香港製造」,但當時未立即對香港商品額外徵收關稅。而今次新關稅措施,首次在關稅政策中明確寫明香港產品須繳納與中國相同的新增關稅,影響範圍更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