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新華社特稿《改革家習近平》被下架 「習式改革」是什麼?
 
2024年7月1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共黨媒官媒反覆宣傳三中全會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時又強調「要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不能硬套西方理論」。那麼,習近平對於改革的定義到底是什麼?與外界的解析又有什麼不同呢? 特稿《改革家習近平》被撤是因高級黑?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共官媒新華社7月15日發出特稿《改革家習近平》,不過,該文章目前已在國內網際網路上被全面下架。文中稱「習近平被認爲是鄧小平之後的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習近平執政的新時代也是改革的新時期,「面對各種機遇挑戰,現在到了新一輪改革提速的關鍵期」。特稿還說,海外輿論稱中國新時代的改革爲「習式改革」,而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經濟轉型」,習近平認定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爲了人民。 旅美經濟學者程曉農告訴自由亞洲電臺,文章被撤可能是因爲吹過頭了,習近平擔心會有反效果:「他如果不擔心這個宣傳調子的負面效應,他也許不見得介意給自己戴個桂冠,但現在問題是整個局面一塌糊塗,他又打算去修修補補,解決不了真正問題,那這個時候給他來這麼一個帽子,他覺得就是高級黑啊!」 習近平的「改革」就是「反改革」? 本屆三中全會期間,官媒連篇累牘地宣傳,會議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再次釋放「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這一信號。其中,新華社17日發文稱,十年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一致通過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總書記習近平發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如今,相關改革目標任務總體如期完成。文章寫道:「在習近平掌舵領航下,中國改革的航船仍將劈波斬浪、壯闊前行。」 《人民日報》17日(週三)也在頭版發文《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強大思想武器》,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廣度與深度前所未有,要做到須要「守正根本,即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把西方的理論、觀點生搬硬套。  對此,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告訴自由亞洲電臺,習近平的所謂「改革」實際是「反改革」:「首先第一條就是堅持黨的領導,而且要在各個企業、包括民營企業中間都要加入黨的組織等等。總之一個黨字,共產黨的全面的、絕對的領導一切。這個東西一貫徹,一切都歸零了。」他稱,以往中共的改革是「鬆綁」,強調黨政分開、逐步減少黨政機構對經濟和企業的干預,而習近平的所謂「改革」剛好相反。「因此他的改革,我們簡單定義就是反改革。」 陳奎德還說,共產黨的宣傳和實際作爲往往是南轅北轍,所謂的「全方位改革、大力開放」等說法早已不能取信於民或取信於外國的企業家及政要等等,外資大批撤離就是明證。 改革面臨「難啃的硬骨頭」是什麼? 新華社日前在《改革家習近平》的特稿中,曾引用習近平的話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喫的肉都喫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那麼在習近平看來,什麼是「難啃的硬骨頭」?陳奎德表示,這就是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 「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如果不改的話,溫家寶等他們都看得很清楚,那麼就可能倒退。他(習近平)現在就是爲自己做辯護,說『面臨的是啃不動的骨頭』,如果再像以前這樣走,我們黨就完蛋了。所以,要保這個黨的話,只有把以前改革的成果都取消掉,也就是逐漸地從鄧時的政策回到毛時的政策。」 「四個自信」源自習近平的誤判 《人民日報》16日刊登習近平著作文章《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強調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成功道路,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文章重申所謂「四個自信」,包括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陳奎德認爲,這種「四個自信」的說法就是來自於習近平上任以來,對於中國形勢的誤判。「他當時的基本判斷就是,我們現在還是共產黨的領導,同時經濟也起飛了,所以共產黨的統治和經濟發展是不矛盾的,而且還可以加快經濟發展。」 陳奎德說,中國所謂改革得到的經濟成果,從根本上是「向資本主義投降」,引入了西方國家市場經濟因素的結果,但習近平看不到這一點:「他要堅持共產主義的經濟制度那些東西,那經濟是完全不可能有救的。他這一點根本不懂,或者他現在可能懂了,但涉及到他的統治地位,他現在也不能放了。」 習式改革:「重建」還是「強化專制」? 程曉農告訴自由亞洲電臺,在習近平眼裏,「簡單一句話,改革就是強化專制」。他指出,新華社在7月9日曾發文《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述評之二》,其中強調「改革不是改向,變革不是變色」。 程曉農說,民衆期待的改革就是改變,需要改革就是現狀需要變更。但新華社文章的這句話顯示,習式改革完全不同。他還談到,俄文中的「改革」一詞就是指在原有基礎上「重建」,但習近平不是當年的戈爾巴喬夫,「他絕對沒有任何重建的意思,他是強化的意思。」 程曉農舉例說,中國的經濟或整體社會如同一個老舊的危房,習近平把胡(耀邦)、趙(紫陽)奠定的中國改革開放基礎,看作是一種鞏固共產黨政權的手段,而現在,他想要的就是將其進一步強化加固。「其實,這次習近平實質性做的一點就是設法給地方政府的財政補強。就是重新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的稅收分配比例。用這種方法來補強地方財政的嚴重困境。」 日前,美國《華爾街日報》在有關三中全會的前瞻中,提到此次會議上值得關注的幾個領域,包括財政改革,稅收改革,「全國統一大市場」,「新質生產力」等。針對財政改革,報導援引分析人士預計,三中全會將考慮爲地方政府開闢新的收入來源,並可能指示中央政府承擔更多的地方開支。在消費稅領域,中國的消費稅收入目前全部上繳中央財政。分析人士認爲,中央可能讓地方政府共享這部分稅收收入,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並激勵地方政府刺激消費。 針對這些措施,程曉農指出:「這個東西不叫改革,叫調整。改革的本意是『重建』,但中國現在沒有任何重建,只有『修補』。實際上,這次二十屆三中全會是『沒有改革』的所謂『改革會議』,所有新的調整措施都包裝在『改革』的名下了。」 中國社會焦慮感嚴重 但習近平不可能「重建」 根據上海復旦大學和嗶哩嗶哩網站等機構做出的年度《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青年網民對自己的工作和前途問題有焦慮感的在2021年佔49.4%;一年後這個比率上升到了77.1%。以此速度,目前這一比率可能已經上升到95%以上。同時,2021年約27%的青年網民認爲,面對惡化的社會經濟環境,自己再努力也沒用,到2022年,認爲努力也沒用的「躺平主義者」已上升到44%。可以假設,到現在,「躺平主義者」可能已佔到三分之二了。 程曉農認爲,這些數字顯示,目前整個中國社會的失望感、焦慮感已經極其嚴重,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已經到了必須「重建」的階段。但他說:「習近平是不可能重建的。因爲重建涉及到對他的追責,他就成華國鋒了。」△
 
分享:
 
人氣:11,74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臺商走了 繁華不再 福建「臺灣小鎮」淪鬼城!「小臺北」崑山成空城!|
臺商走了 繁華不再 福建「臺灣小鎮」淪鬼城!「小臺北」崑山成空城!|
中國「混裝油」引民眾恐慌,家用榨油機熱銷;
中國「混裝油」引民眾恐慌,家用榨油機熱銷;
河南人大逃難! 河南數十座水庫洩洪 !洪水淹沒南陽社旗 災民自救逃難
河南人大逃難! 河南數十座水庫洩洪 !洪水淹沒南陽社旗 災民自救逃難
中國銀行驚現關閉潮,半年消失1573家;中國上市公司上半年逾半虧損,
中國銀行驚現關閉潮,半年消失1573家;中國上市公司上半年逾半虧損,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