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人物》杂志刊「一个美国人在东北散步」被下架(图)
 
梅凌霜
 
2024年7月11日发表
 
7月5日,中国邮政北京报刊发行局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对2024年7月3日发行的第6期《人物》杂志立即停止投递、零售,并就地销毁,严禁流入市场。(网络图片)
【人民报消息】7月5日,中国邮政北京报刊发行局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对2024年7月3日发行的第6期《人物》杂志立即停止投递、零售,并就地销毁,严禁流入市场。《人物》杂志一直以深度报道著称。 通常,中共治下一旦出了这样的通知,一定是杂志刊登了什么触动某些人神经的文章,而在中共严控媒体的情况下,不太会是涉及什么敏感问题。但即便不是敏感话题,也会让某些国人、某些官员神经兮兮。 根据笔者获得的消息,下架原因是因为刊登了一篇这样的文章:《一个美国人在东北散步》,副标题是「没有大新闻发生」。 查阅网站发现,这篇文章的一些内容早在5月就在社媒上以日志形式出现。文章中的美国人名叫保罗·萨罗佩克(Paul Salopek),现年63岁,曾经是名记者,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2013年开始,他从埃塞俄比亚出发,一路穿过非洲、中亚和南亚,并在2021年底到达中国。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按照地理学家胡焕庸画出的瑷珲-腾冲人口分界线,从云南出发,在2023年6月抵达了北京。 在北京,中共外交部还专门给保罗办了个媒体沙龙。会后,中共外交部那个谎话连篇的发言人华春莹还和他说,想跟他一起走一段儿。保罗说,「她眼睛里有很多天然的好奇。」不过,好奇的华春莹只是说说罢了。 接下来,他还要一路走去美洲,最终抵达南美洲一个叫火地岛的地方,那里是人类足迹的尽头。他已经走了超过十万公里。 保罗的故事在《国家地理》上连载,他在专栏中写道:「这是一场慢新闻的实验」,「如果我们放慢脚步,细心观察,也许就能重新发现我们的世界。」而邨民、游民,还有小商贩,一路上的小人物是他记录的对象。 大概是萨罗佩克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引起了《人物》的关注,2023年11月中旬,《人物》记者从北京前往辽宁,在本溪市下辖的本溪满族自治县与保罗相遇,开始了一起每天行进20公里的聊天、采访。 对于记者的采访细节,保罗告诉记者要「放轻松」,「这一路上都不会发生什么大新闻,也没有什么有戏剧性的场景」,「我们行走的意义在于记录、思考,写作,也关于耐心。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四处游荡,本身也带点儿盲目和随机,与所谓的计划和安排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你在期待后者,那恐怕只会失望了。」 在记者的记述中,保罗不愿意为「行走」赋予什么宏大的意义,在他的讲述中,行走是微小但必须的事。他的那句「树挪死,人挪活,最简单也最有力」、「遇到任何问题,别忘了我们都还有走这一条路」,是不是很契合当下不少对中共治下的社会绝望的中国人的选择?有钱的、有钱的通过正常途径移民,离开中国,没钱、没权的老百姓则在不断壮大「走线」大军。 「走」,离开危险之地,正成为很多中国人的选择。而保罗的行走,是不是会启发更多人对「走」的深思?是不是让中共害怕? 陪同保罗行走、肩负翻译和向导职责的是一名年轻的中国人,名叫昊天。他告诉记者:越到大城市,和保罗同行的队伍也越壮大,在沈阳,队伍一度超过了十个人,连迪士尼中国的高层也在列,大家浩浩荡荡组成一队,跟著他在沈阳「city walk」。但出了沈阳,更多时候,队伍只有他们两个人。 从记者的日志看,保罗在中国的经历,还是有一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2021年夏末秋初,保罗离开了缅甸,想要从云南入境中国,但因为口岸的政策性关闭(众所周知的疫情政策),他只能多年来第一次坐上飞机,从上海入境。这也成为保罗自2013年开始徒步以来最快速移动的一段旅程。 抵达上海浦东机场后,他被送到离市区40公里的隔离酒店,酒店只允许外卖点餐。因为不会操作软体,保罗最后联系了一位远在台湾的朋友,隔著海峡为他点了一杯热茶。 两周隔离过去,保罗接种了国产疫苗,又飞回云南,到了云南腾冲市附近的雨伞邨,这是他当时能到达的最接近缅甸的中国邨子,开始步行。按照记者的记述,在中国的两年里,保罗绝大多数的时间行走在乡邨之间,邨里的防疫政策往往不像城市一样严格,在全球停滞的同时,他奇异地成为了少数仍在路上的人。他好几次面临即将被隔离的情况,但都有惊无险避了过去,直到新冠病毒显得不再重要。 是从北京就开始和保罗一起走的徒步伙伴潘潘,给记者讲述了三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其中一件是保罗在邨衞生所,想和值班的女医生聊聊。听说他是美国人,医生的态度冷淡了很多,「老美可不待见我们中国人」,还告诫屋里的人也「不要乱说」。潘潘有点尴尬,打算离开,保罗却不著急,他坐在医生对面,让伙伴们再帮他翻译一句话:「我最近眼睛不舒服,你可以帮我看看吗?」 医生明显愣了一下,但还是说看不了。保罗依旧笑著继续与医生对话,最后医生开始教保罗泡花茶,不让他付钱,又给他把脉……显然保罗是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那个医生,有时听到的并不为真。 保罗说:「仇恨和差异永远难以消弭,但幸好现在也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能打破边界的时刻,我每每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个的人,我都会想,我可以爱你,我愿意了解你,这就是我可以给予的回应。为什么不呢?如果我们能跨越障碍,那就能推倒那些高墙。」 「那些高墙」是不是也包括阻止中国人了解美国、了解美国人的中共高墙?是不是这引起了有心人的联想?评论中有留言「根据国安法这是可疑人物,我要举报」,是不是与此有关? 不过,通过记者的描述,笔者感受到的是保罗内心的丰盈,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对遇见的每一个人的包容、善意,他让人感觉到什么是生命的流淌。正如记者的感悟:「千万不要麻木,不要让你的内心变得干涸」。而这正是当下日趋麻木的中国人所需要的,这是不是也是中共所害怕的? 笔者无法确知究竟是文章哪个点触碰到了中共的敏感神经,而将杂志下架,但保罗这样的人物无疑会让读者们思考人生,思考命运,思考当下的社会。 △ (人民报首发)
 
分享:
 
人气:38,17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一个村庄只逃出三个人」湖南洪灾触目惊心 !村庄沦为废墟
「一个村庄只逃出三个人」湖南洪灾触目惊心 !村庄沦为废墟
为什么秦刚受到的处罚比李尚福轻?三中全会公报没有亮点
为什么秦刚受到的处罚比李尚福轻?三中全会公报没有亮点
为何秦刚受到的处罚比李尚福轻?| #人民报
为何秦刚受到的处罚比李尚福轻?| #人民报
湖南洪水泛滥  哀横遍野 8个村庄失联 3处堤坝决口
湖南洪水泛滥 哀横遍野 8个村庄失联 3处堤坝决口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