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新議會形成 降低中共經濟脅迫成為共識(多圖)
2024年6月20日發表
歐洲議會選舉9日結束,產生新一屆議會。(視頻截圖) |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金欣綜合報導)歐洲議會選舉9日結束,歐盟領導人在 17 日舉行非正式會議,商討歐盟委員會主席、歐洲理事會主席、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的任命方案,不過會議並未達成共識。專家分析,不管什麼黨派當政,歐盟與中共的關係只能繼續沿著「繼續變糟」的軌跡運行。
根據6月14日計算的選舉結果,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在的中右翼的「歐洲人民黨」(EPP)仍然是第一大黨,擁有190席,占720名議員總數的四分之一;左翼的社會黨和民主黨(S&D)穩居第二,共136席;歐洲議會中最右翼的兩個團體——歐洲保守黨和改革黨(ECR)擁有76席、身分與民主黨(ID)58席,如果他們結盟,將成為歐盟第三大勢力。
新一屆議會將於2024年7月初正式召開首次會議。
降低中共「經濟脅迫」成為共識
被認為是鷹派的馮德萊恩領導的中右翼歐洲人民黨(EPP)在選舉中仍然維持最大黨團地位。外界認為馮德萊恩有望再次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
據法廣報導,馮德萊恩在去年3月首度提出並推動了「去風險」概念,要求繼續降低與中國(中共)往來的風險,避免北京的「經濟脅迫」。近年來,該概念已成為主導西方對華關係的共識。她最近表示,面對中國的「扭曲市場行為」和「過剩生產」,歐盟準備好動用一切可用的貿易工具來保衛其經濟。
一些北京的批評者再次當選連任
法廣報導說,歐洲議會中,還有一些北京的批評者也再次當選連任,其中包括法國社會黨人拉斐爾‧格魯克斯曼(Raphael Glucksmann)與斯洛伐克民主基督教聯盟黨(SDKU)米里亞姆‧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 )。前者曾領導議會推動禁止強迫勞動,後者曾在歐洲議會上聲援法輪功學員。荷蘭政府前網絡安全高級官員巴特‧格羅圖伊斯(Bart Groothuis)也成功連任,他在上屆任期里,曾經努力追查中企參與歐洲關鍵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
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伯納德‧朗吉(Bernd Lange)也贏得連任,他曾警告:北京增加對中、東歐國家投資,可能是為了間接換取對歐洲政治的影響力。他也曾率團訪問台灣,希望加深與台灣的聯繫。此外還有捷克綠黨議員馬爾凱塔‧格雷戈羅瓦(Markéta Gregorová)也保住議席。
而作為習近平和普京老朋友,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狀況不如預期,他領導的青年民主聯盟(Fidesz)雖以44.2%的得票率領先,但成績不如民調預估的50%,可能寫下其執政14年來最低記錄。
歐中關係的發展軌跡「早成定局」
歐洲大學研究所羅伯特‧舒曼高級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瓊斯(Eric Jones)。(Eric Jones提供/djy) |
據大紀元報導,歐洲大學研究所羅伯特‧舒曼高級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瓊斯(Eric Jones)分析說,「我認為此次選舉對歐中關係的走向影響甚微,甚至沒有影響,(因為)這一走向早已確定——那就是變得更糟。」
他認為歐中關係走向惡化,取決於三個方面,第一是中美關係緊張,而兩國都是歐盟的主要經濟夥伴,歐盟在一些經濟政策上需要跟隨美國;第二在於俄烏戰爭中,由於「中俄關係密切」,妨礙了歐洲安全。
「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歐中關係本身。這種關係最初看似一個巨大的機遇源泉,後來演變成一種強大的相互依存關係,然後又變成了一種更具戰略性和競爭力的關係,而且雙方的『戰略競爭』關係才剛剛開始。」他說。
針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關稅,北京啟動了針對歐盟的豬肉反傾銷調查,他表示,「我認為中國(中共)正在利用一切手段企圖軟化歐盟立場,這都是其戰略競爭的一部分。比如,中國(中共)對歐盟豬肉出口進行傾銷調查,就是最新的例證。」
他說,歐盟各國在貿易問題上非常團結,「每一次(中共對單個歐盟國家的)針鋒相對的事件,都會讓雙方的整體關係,變得更緊張。」
「我預計,這種動態(緊張關係)在未來幾個月和幾年內會,只會增加而不是減少。」他說。
各黨對華態度分歧大 歐委會主席人選很重要
柏林自由大學奧托‧蘇爾政治學院的政治學教授、歐洲一體化中心主任塔尼婭‧伯澤爾(Tanja Börzel)。(Tanja Börzel提供/djy) |
歐洲各國右翼與中共的關係複雜,其內部對中共的態度也不一致,甚至南轅北轍。例如德國選擇黨黨首的助手涉嫌間諜醜聞,匈牙利的維克托‧歐爾班與中國關係密切,但意大利的兄弟黨退出了「一帶一路」等。
對此柏林自由大學奧托‧蘇爾政治學院的政治學教授、歐洲一體化中心主任塔尼婭‧伯澤爾(Tanja Börzel)告訴大紀元,從她自己所從事的研究來看,歐洲黨派特別是右翼和極右翼黨派投票的一致性很低,「這取決於(不同的)黨派和國家」,例如,「德國保守黨由於與中國的經濟利益,更加親華,而其他成員國的保守黨則不然。」
「外界很難預測新組成的歐洲議會將如何影響歐中關係——這意味著委員會主席的角色更為重要。」伯澤爾說。
她認為,馮德萊恩很可能成為下屆委員會主席,這意味著歐盟對華政策將有一定的延續性,「她推動了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這表明她與對中國(中共)強硬的成員國妥協。我不認為歐中關係會變得更平坦,這是一直以來都很複雜的關係,我不認為這一點會有根本改變。」
「馮德萊恩的(對華)立場是去風險,而不是脫鉤,她試圖在走鋼絲。所以,我認為未來公平競爭和補貼問題可能會變得更重要的(歐中關係)。」
對歐盟而言 最先關注哪些歐中話題?
新成立的歐洲議會,將會最先關注哪些歐中話題?瓊斯教授說,俄烏戰爭是歐盟目前最關注的問題,「我相信議會將就中國(中共)支持俄羅斯對抗烏克蘭展開辯論。還將就中國對歐洲的出口展開辯論,特別是在與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電池相關的綠色產業方面。」
而伯澤爾教授認為,中共這些年的倒行逆施,已經導致一些國家從友好變為警惕,意大利的對華立場已經改變,現在他們正在退出「一帶一路」。
她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問題顯現,以及中共當初所承諾的無附加條件、雙贏局面的承諾,無法兌現,而中國所攫取的經濟效益往往大於東道國,「這種情況影響了(歐盟『一帶一路』)成員國對華立場」。
「中國(中共)在波羅的海國家完全失去了影響力。」伯澤爾教授說。她表示,不過有一些歐洲國家想在中國和歐盟中左右逢源,比如匈牙利。所以各國對華態度很複雜,其政策主要由各國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所驅動。
美國大選對歐中關係的影響
伯澤爾教授認為,美國大選將影響歐中關係的走向,「這個房間裡的大象是美國,拜登在很多方面延續了川普(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拜登和川普在很多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但對中共的態度是一致的。」
她認為,因為拜登時期,歐洲需要美國幫助打擊俄羅斯、幫助平息中東戰火,「我們需要他們,因此需要跟隨美國(對華)政策以換取其對烏克蘭和中東的支持」。
如果新一屆美國政府轉變美國對俄羅斯、中東的政策,那麼「歐洲人就必須更多地依靠自己,而不必過多顧及美歐關係」。
她分析,歐洲一直在努力平衡對華的政治、經濟和地緣政治問題,一方面不希望與中方脫鉤,一方面希望減少依賴,分散經濟關係,「我想說的是,歐中關係不僅取決於新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歐洲議會的組成,還取決於今年11月美國大選的結果。」
瓊斯教授說,「無論誰控制白宮,歐中關係的基本結構仍將保持我們今天看到的軌跡——走向更多的戰略競爭,也走向更多的『去風險化』。世界正在『去全球化』,即使這一趨勢仍未在貿易和投資數據中顯現出來。但我預計這種情況不會改變。」 △
|